组织部官员如何考察大学生村官工作成绩?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是否就是组织部官员眼中的“好村官”?自主创业是不是组织部门认定“好村官”的必要条件?什么样的作为能令组织部官员刮目相看?大学生村官最理想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
一系列大学生村官关心的、组织考察层面的“神秘”议题被一一揭开。
11月8日至9日,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带队,江苏省13个地市负责大学生村官选录、管理事务的组织部官员齐赴北京,就“江苏省‘985’高校村官工程”选聘大学生话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巡回宣讲、接受咨询。其间,江苏省省委组织部及各地市组织部官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重点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好村官”。
考上公务员未必就是“好村官”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心目中的“好村官”需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热爱农村、热爱农民;其次,真心想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锻炼自己,不混日子;第三,要立志在农村干上几年。
赵永贤尤其强调“在农村干上几年”,“这几年可不是说一年、两年,你在农村镀个金,考上公务员就算成功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组织部门想尽各种办法为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找出路”,其中一条重要“出路”即为加入公务员队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为了“考公务员”而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有甚者,为了全身心备考公务员而放下农村工作。
赵永贤心目中,有一条优秀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最佳路径”——从村主任、书记助理做起,继而担任村主任、副书记、书记,再经组织选拔到乡镇担任副镇长、副书记、镇长、书记,最后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
他认为,那些因为“考公务员”而离开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即使离开也无伤大雅,“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农村,既然志向不在农村,我们又何必强留呢?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按他的想法,目前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留在基层的比例能达到50%左右算是不错了。
这一目标,在江苏一些地区已经实现,甚至超出。
江苏省扬州市今年最新的数据是,全市拿出的11个针对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的公务员岗位中,竟有两个岗位因报名人数未满3人而取消考试,其余9个岗位的平均考录比例也仅为1∶5,一个公务员岗位平均只有5名大学生村官参与竞争。
“原来我们以为会有很多人报考,结果,近60%的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都没有报名。”扬州市委组织部青干处处长陆志林想象中的大学生村官“挤破头”报考公务员的场面并未出现,相反,定向招录公务员这一大学生村官“重大福利”今年爆冷。
一些在他看来考上公务员“基本没有问题”的大学生村官,竟出人意料地选择留在农村。陆志林“嘿嘿”笑道:“这说明他们渐渐摸准组织部门的用人之道了。”
他分析,大学生村官在村两委、乡镇两委做一个正职的前途,要远远大于到市直机关做个小公务员、小文书的前途,“在基层,大学生村官算是高学历、年纪轻、基层经验丰富的优秀后备干部人才,是组织部门的重点培养对象,各种公推直选的机会都能抓住;但如果到了市直、省直、中直机关,人才济济,海归的、名校的,数不胜数,你只是一个小文员,好不容易熬出头了,你的年龄也大了。”
创业并非“好村官”的“必备条件”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近几年媒体重点宣传的一项村官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在媒体报道中,不难发现,那些“创业典型”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组织部门的重视和提拔。那么,创业致富是不是组织部官员心目中“好村官”的“必备条件”呢?带头创业能否引起组织部官员的重点关注呢?
无锡市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处处长史国洪拿出一组数据,该市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的6名大学生村官中,没有一人是“创业典型”,“有个别人尝试过创业,但失败了”。
他指出,创业对于那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社会人”而言就并非易事,何况对于那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缺一不可,没那么容易。” 他见过不少大学生村官在地方财政、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创业的,但成功的比例并不高,“能成功的,自然很好,确实有能力。但没有盲目创业的,也不能说不是好村官。”
引起组织部门注意的,往往是那些能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大学生村官。
就拿办一份村级报纸或者宣传栏来说,一个“好村官”会主动找各个层级的人沟通,了解大家的需求,“村民想看些什么内容,村支书想展示哪些内容,乡镇领导又想知道些什么,懂不懂得把办报和促进乡镇、村级经济转型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
同样一件事,“不用心”的村官可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草草了事,粗粗交差。
镇江市委组织部青干处处长朱海生坦言,那些能够引领农村致富的大学生村官,是最容易引起他关注的。但他所看重的,除了自主创业致富的村官外,还包括为整个村子谋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村官。
严格来说,后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中的“好村官”,“自己能创业成功自然值得尊敬,但如果能因地制宜,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协调、与乡镇领导协调,摸索出一条全村致富的规划来,还能说服村里的大户、书记‘先行先试’,那才真是有本领的‘好村官’。”
组织部官员常记得的“小事情”
宿迁市委组织部综干处处长杨卫国脑海中至今仍时常浮现几个来宿迁“学习”的女大学生村官的身影。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宿迁的女大学生村官皮肤黝黑、穿着朴素,面朝艳阳给前来学习的大学生村官谈经验。听众中,女孩儿们身着短裙、戴着墨镜、脚蹬凉鞋,打着各种花色的太阳伞,一边抹汗,一边忙着躲太阳。
“对方带队的组织部工作人员一下子脸就通红,赶忙跟我打招呼。”杨卫国说,如此“形象”的大学生村官倘若在他手上,八成是得不到重用的。
一些“小事”往往就能让组织部官员对大学生村官“刮目相看”。有时大学生村官会因此受到器重,有时则会给人留下较差的印象。
判断一个大学生村官是否在农村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有时“一句话”就能说明问题。杨卫国每次考察大学生村官工作,都会到田间地头与老乡聊聊。
“我问老乡,村里来了个大学生村官你可晓得?”老乡的“一句话”回答就能看出端倪,通常有两种回答方式,第一种回答“不清楚,听说是有这么个人,但不熟悉”,第二种回答“是是是,我认得,小吴嘛,这孩子人不错,挺能干”。
宿迁是全国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的“龙头”地市,但在当地组织部官员心中,记得最清楚的却并非“创业”这样的大作为,杨卫国记得最多的还是“小事”。
比如有个女村官用自己的电脑给村民开通了“亲情留守站”,专门为留守儿童和打工父母提供视频通话服务;有个村官在村里搞了“爱心联盟”,让村里大户给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有人在村里开办“爱心补习班”,专门在双休日和寒暑假给孩子们补课。
镇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沛然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好村官”:“好不好,由老百姓说了算。”他印象最深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也是老百姓评价最高的一个,“外地人,来镇江当村官,几年下来,老村支书主动让贤,提名让他当书记,群众选举也都选他,这就是‘好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