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营长指挥八个兵种,真了不起!”
8月中旬,在南京军区组织的“郭兴福教学法”教学大比武现场,一名少校军官教学演示的“合成坦克营进攻战斗军官编组作业”异常精彩,赢得现场观摩的数百名将校军官的阵阵喝彩。
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郭兴福教学法”,科学地回答了由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转变的过程中,怎样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问题,在全军掀起了一场训练革命。
这位指挥8个兵种的营长就是被誉为新一代郭兴福传人的南京军区某旅坦克营营长邓彪。
一人拥有三个特级证书,全集团军独一个
“自身素质过硬,带兵才有底气。”为了这个“底气”,去年,已经拥有坦克通信和坦克射击两个特级证书的邓彪,又向坦克驾驶特级考核发起进攻。
特级是坦克技术中的最高等级,很多人想取得一个都很难。有人劝他:都“奔四”的人了,何必吃这个苦。
可邓彪不听劝。那段时间的苏北天气奇热,钻进坦克,不到半小时便全身湿透。一次训练下来,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但即便这样,别人半天练两圈9公里,身高1米75的他蜷缩在狭小的驾驶舱中,一练就是11圈近50公里。
坦克蓄电池装卸训练是一个高强度的训练课目,也是考特级的内容。一辆坦克中装有4块蓄电池,每块重64公斤,每完成一次装卸蓄电池的总重量为512公斤,邓彪每次训练都坚持完成不小于10次的装卸,最多的一次在4个小时内完成了16次装卸。
3个月后,邓彪顺利拿到了驾驶特级“资格证”,成为集团军部队考取坦克三大专业“特级”第一人。
“苦练是他的特点,苦学更凸显他的特别。”邓彪是从战士直接提干的,与科班出身的干部相比,在知识结构的起跑线上并不占优势。正因为如此,他对知识更加渴求。
每年老兵退伍,邓彪都要向那些特级能手们索要一个“法宝”——训练心得笔记。如今,他已收集了25本,成为学习研究的好教材。
邓彪的刻苦好学,结出了一个个甜美的果子。他针对坦克发动机出现倒爆或狂转,研制出了能及时切断油料供应的安全阀,既简便又实用;坦克战损时,需要快速拔掉履带销,他带领修理排研制出履带液压拔销器,使拔销速度提高了10倍。
《坦克通信模拟训练可视化教学系统》是邓彪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这套可视化教学系统,可随机显示坦克通信模拟训练的15组战术情况。通信兵戴上墨镜和耳麦,通过声影像光电模拟的仿真情景,进入一个逼真的实战训练环境,人人练成“顺风耳”。
为研制这套系统,邓彪向副连长范海涛请教无线局域网基本工作原理和架设方案,向排长刘重阳请教无线指令程序的编写和应用,向车长马景礼请教论证视频设备的点位放置,前后摸索试验了近半年。
当营长以来,邓彪先后革新研制出电子目标显示靶、仿真对抗模型车等12项训练教学成果,其中3项被集团军推广、1项申报军区技术革新奖,先后破解6类30多个教学组训难题。
一个营的特级技术能手和优秀“四会”教练员比一个装甲团还多
“郭兴福教学法”的成绩之一就是训出了一批优秀教练员,邓彪认为,在军队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需要更多优秀的基层教练员。
说起邓彪会带徒弟,优秀“四会”教练员李伟最有发言权。
小李是坦克射手,平时在连队教学顶呱呱,但一上“擂台”就怯场。第一次参加旅里优秀“四会”教练员评比,就中途忘词草草收场。
小李的问题在于心理素质不过关。咋办?邓彪想出了一招,让他担任连队值班员,在全连官兵面前进行日常工作讲评。慢慢地,小李的口才越来越好。去年年底,小李第二次参加旅里优秀“四会”教练员评比,全票通过。
制定个性化培养路线图,是邓彪因材施教的一个特点。2005年11月,营里组织射击专业摸底考核,他发现刚刚从军区兵种训练基地培训回来的射手学兵丁桂余,快瞄虽然1分钟只命中13次,但命中率却100%。邓彪觉得小丁是个射手的好苗子,他跟训两次后发现,小丁锁定目标快,但击发不果断,于是他给小丁提出“先速度后精度、先匀速后加速”的训练方法。经过半年“特训”,丁桂余的射击成绩大幅提升,在当年旅组织的专业比武考核中,取得射击专业第二名,并在2009年考取了射击特级。
更令人叫绝的是,邓彪在教学中特别突出了适应战士心理特征开展射击训练的规律,即:根据射手的年龄、性格、血型、训练表现和心理素质等因素,计算出生理活动周期,绘制出“精神曲线图、智力曲线图、性格曲线图和训练进度周期表”等“三图一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
如今,在邓彪所在营,有个会学善教的优秀教练员群体。全营有21名特级技术能手、34名优秀“四会”教练员,比一个装甲团还要多。
有了如此强大的人才队伍,这几年来,邓彪所带的营(连)才有12次圆满完成重大军事任务和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的“傲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