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16届釜山电影节中韩大学生影展颁奖现场,来自河南南阳的农村大学生关兵,获得了本次影展的最高奖项“金奖”。
关兵,25岁,河南南阳卧龙区谢庄乡人,如今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广电系攻读电影学硕士。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村小伙子,初中学习差、高考不理想、上大学学的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却在自身兴趣的引领下,不知不觉拍出了优秀的纪录电影,获得国际大奖。
中考成绩差,无奈之下读了美术特长班
小时候,关兵喜欢画画,文化课成绩一般。
当时,关兵一家住在南阳安皋镇中学的校园里,父亲关宏太是这所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特殊的条件让关兵很容易接触到粉笔。这是有趣的玩具。关兵用它在墙上地上满世界的涂抹,没事就往教室里闯,当着大哥哥大姐姐的面公开展露自己的“才华”。有一次,关兵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骑摩托车衣带飘飞”的图像,还真引得众人一致称赞。
由于经常到处画,关兵在当地小有名气,不断有人夸他,并对其父母说关兵如果坚持画下去将来会有大出息。但父母却认为,这只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所以既不反对也没刻意支持。
高中以前,关兵都是自己随意画,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只有母亲偶尔收集的画册、报刊图片让关兵感到惊喜。
作为父亲,关宏太的愿望是两个孩子都能顺顺利利地学习、生活,姐姐关阳成绩好,硕士毕业后留在大学任教让人省心,弟弟关兵从小就成绩差让他担心不已。
第一次中考,关兵离录取线差了100多分,不得不复读。虽然自己很刻苦,家长、老师也盯得严,但数学、英语成绩太差还是导致关兵第二次中考失利,一时间竟找不到接收的学校。
直到关宏太的老同学许国凡过来,建议让关兵到他工作的河南石油勘探局第一中学去读美术特长班。
高考不理想,专业不喜欢,因兴趣转向拍电影
到河南石油勘探局第一中学读高中是关兵成长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学校离家较远,关兵只能寄宿,开始时有许多不适应。一方面班里大部分同学是城里人,而关兵来自乡村,交流常有不畅;另一方面,关兵还没进入艺术生的状态,仍然习惯于专注文化课的学习,结果两头不落好。
慢慢地,关兵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不再为英语、数学不行感到自卑,也会通过在元旦晚会上说相声找些自信。周末,关兵在教室坚持学画画,老师知道后过来陪他聊天,同学间也渐渐熟悉起来。后来,他又去郑州、北京参加了一些美术特训班,思路拓宽了、动力更充足了。
在美术班的学习让关兵对画画由一种业余爱好转变成浓厚的兴趣,然而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再次打击了他对未来的信心。
关兵希望再考一年上清华美术学院,家里人却坚决反对。无奈之下,关兵只得选择了西北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
新专业让关兵很不适应。特别是在专业课上,老师讲的装饰、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对关兵这样一个来自农村、对流行时尚不敏感的人来说,实在没吸引力。在关兵看来,画画对于他,更适合表达对自然、对人的爱。不想多花心思在本专业上又要保证考试不挂科的矛盾,着实让关兵纠结苦恼。
不久,舍友华凯推荐他加入了本校一个学生社团,“同慧影视工作室”。这个时候,关兵还报了一门选修课,地质学系朱坤显老师主讲的《摄影鉴赏》。看多了别人拍摄的精彩照片、影片,关兵也萌生了摄影的兴趣,尤其在跟着社团学长张忠华完成《火箭鹌鹑》的录制后,关兵彻底地迷上了拍电影。
大一暑假,关兵邀请几名高中好友,带着借来的DV机,深入南阳桐柏山区,第一次独立拍摄了一部影片《走进桐柏山》。之后,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尝试拍摄。
暑期出行跋涉川藏,拍摄《墨脱情》
2007年暑假,朱坤显带队组织了一次从成都到拉萨的活动,关兵报名参加。队伍途经波密县时,关兵与其他3名同学跟随朱坤显一起租乘越野车前往墨脱。
墨脱,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当时这里还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山高水险路难行。
而这正是关兵感兴趣的地方,出身农村的他,非常想知道偏僻山村与世隔绝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山洪、石头挡道迫使众人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从波密到墨脱全程140公里,他们花了一天时间。
墨脱县县城,准确说更像一个小村庄。大街上骡子、猪、羊随意溜达,许多商品由于要靠人背进背出,价格比外界贵很多。
之后,众人来到当地紧邻雅鲁藏布江的一所初中学校,在这所设施简陋的学校,关兵见到两个支教的年轻人,苟建林和陈国琴夫妇。交谈中他们得知,因为物价昂贵,苟建林二人来墨脱一年多没舍得买一只鸡吃,这里的孩子因为交通不便绝大部分没有走出过大山,然而改变贫困现状见识外界精彩生活的愿望让他们坚持努力学习。
“要让其他人也看到这里的情况。”关兵用随身携带的一部数码DV机记录下一幕幕真实感人的画面。从川藏回来,关兵便着手后期剪辑。一大堆的素材,关兵花费近一年时间,最终编出了两部影片——《我的川藏骑行日记》和《墨脱情》。
为兴趣,苦读考上电影学研究生
2009年,《墨脱情》荣获“西安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这给了关兵巨大鼓励,更坚定了他走电影拍摄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关兵在西北大学南校区附近租了间小房子,准备考西北大学电影专业的研究生。“我发现自己的性格干别的不太合适。拍电影是我的兴趣和梦想,我要坚持下去。”他说。
从大一开始,关兵凭着助学贷款和亲朋帮助解决学费、住宿费等大的开销,之后逐步依靠奖学金、助学金、社团对外拍片报酬、兼职等途径筹集生活费,实在没钱了才会向家里求救。“拍片子很花钱,但又要靠它挣钱,如今身边的人大都工作挣了钱,自己却不能,好不容易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因为生存问题轻言放弃。”
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紧张的复习甚至让关兵患上了神经衰弱。临近考试的12月,陕西省举办“佬玉米杯DV大赛”,关兵凭借其拍摄的《荷润》、《墨脱情》两部影片摘取最佳新人奖,同时获得5000元奖金。
2010年春节前后,同学打来电话告知考研结果,这一次关兵没有失望:他顺利成为西北大学电影专业的研究生。
2011年秋,关兵的研究生导师推荐他把《墨脱情》修改完善,邮寄到釜山电影节“中韩大学生影展”参加比赛,没曾想竟一举获得最高奖项——金奖。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关兵说,至今他都觉得非常平常,不过从一开始到现在,他都在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展,没有转向。“以前经常听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来正是这个最好的老师,领着我不知不觉地前进,走到了今天,拿到了金奖。”
本报记者 韩俊杰 实习生 张桂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