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是不是该“抗雾救灾”了

邓海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07日   06 版)

    笼罩京城的大雾天气再次加“码”,东南部地区能见度甚至不足200米,达到浓雾级别,空气质量也严重超标,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中度重污染。受部分地区大雾和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口罩开始热卖。12月4日,淘宝售出3万多只口罩,比起前两周,平均销量增加了3倍,其中有2万多只是被北京地区用户买走。(《京华时报》12月6日)

    大雾锁城,机场旅客滞留,高速公路封闭数十次,公交紧急备战,采血量陷入谷底,儿科门诊提升……这是被一场大雾改变的细节。雾霾天,污染日。甭管PM2.5还是PM10,甭管“外地雾”还是“本地雾”,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活。对一个个标榜“人居”或“宜居”的城市来说,“罕见大雾”越来越“常见”,起码不算一个好的兆头。专家忙着在普及冷空气的走势,但有一个常识是确凿的:冷空气再坏,也无法在雾气里撒下恶毒的种子。

    雾大雾小,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是雾气中除了水分,还有些什么物质。早在上月月初,复旦大学公布的课题报告就显示,上海市区采集到的雾水大多颜色较深,存在致癌致畸物多环芳烃,而且其浓度值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偏高。对此,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回应称,上海雾水中的多环芳烃含量不及日常抽烟产生的同类含量,甚至低于炒菜产生的油烟中的同类含量。“雾气之争”已经不只是上海与北京等大城市需要直面的问题。

    眼下的症结其实有两个:一是这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大雾里,究竟裹挟着哪些物质?二是设若大雾有毒,职能部门应该为减少“雾污染”做些什么?大雾此起彼伏,只见满街“口罩姐”、“口罩哥”,网上的口罩又热卖了——此般潦草的民间自救,果真是应对大雾的有效举措和常态之举?在“大雾真相”上,民意的质疑越发强烈:一位北京网友更是直接向官方申请PM2.5信息公开,但此举最终也未能驱开信息“浓雾”。

    在这场面目模糊的大雾里,公众见识得最多的是“严重超标”、“中度重污染”等笼统界定,但这些判断究竟对人体健康意味着什么,也许还是个待解的“达·芬奇密码”。接连的大雾,总让人不禁联想起半个世纪之前的“伦敦大雾事件”,那是人类历史上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特大公害事件之一,“工业革命”的故乡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代价之后是清醒: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的法律——《净化空气条例》;去年的一项调查甚至显示,伦敦的空气质量已达到一个世纪来的最好水平。当我们面临接连大雾的时候,尽管它尚未成为环境事件,但少数职能部门的敏感,似乎还不如小商小贩对滞留司机与旅客的“商业关心”。

    遮天蔽日的大雾,不是老天爷不给城市好脸色。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玮研究员等对中国部分城市地区大气PM2.5进行了10余年的监测,结果发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PM2.5、PM2.0的质量浓度均超过了100微克/立方米,普遍超过了美国新标准的2~8倍。在大气悬浮物中的细粒子成为公共常识的时候,一场场大雾却始终“欲说还休”。

    一场大雾后,满地“口罩哥”。结构调整期的社会,空气质量一片形势大好,似乎反倒不可思议——公众并不是见不得污染,而是见不得对污染文过饰非的行径,以及不思改进的潦草态度。

是不是该“抗雾救灾”了
帮农民工讨薪,靠得住的还是机制
有一种安全事故叫“破坏性试验”
某报应该给公众一个交代
规则前人人平等可总有人想“更平等”
“渣土车肇事”为何进不了舆论的风暴眼
保价
微言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