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题为“你有过旅游被宰的经历吗”的调查显示,89.9%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在旅游中有过被宰的遭遇。遇到被宰的情况时,大多数受访者只能“忍气吞声,吃‘哑巴亏’”(62.7%);72.4%的人表示,如果在某旅游景点挨宰过,以后就不会再去该景点。
按照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居民出游率近2次/人,到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中国经济时报》2月6日)。基于庞大的旅游基数,以及急剧增长的游客人次,宰客现象的曝光或将对个别景点有所影响,但那些热门景点,其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依旧会“诱使”游客纷至沓来。加之,国内游客鲜有旧地重游的习惯,许多旅游景点根本就不奢望做“回头客”的生意。
宰客,几成国内旅游景点的通病,也是无处不在、许多人深有感触的社会病灶。我们只要稍稍拓展视野便很容易看到,越是那些人流涌动的窗口行业,如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宰客现象便越发普遍。这些宰客往往是以地域“割据”外加武力“恫吓”形成的宰客“小气候”,而那些靠行政力量形成的垄断行业,更像是仰仗公器的公然宰客,公众只能发出几声无奈的叹息。
宰客现象主要赖于三个生存条件,即资源垄断、信息不对等、外力横加干预。查处当然是打击宰客现象的必要举措,问题是,这样的查处为什么就不能有效遏制宰客现象的重现和蔓延呢?事实上,宰客现象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屡治屡犯,像三亚一些地方的餐饮业,已经形成非宰客不能生存的逆淘汰现象。透过这些宰客现象,看不到商家赖以市场化生存的诚信秘诀,看不到行业自律,反倒是欺骗、欺诈之风甚嚣尘上。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样靠宰客等歪门邪道支撑起来的伪市场,扭曲了推崇诚信经营、商家与顾客双赢的健康市场,诚信难以在这样扭曲的市场中生根发芽。唤醒商家的诚信,必定取决于健康市场羽翼的“丰满度”,否则,“老实人”吃亏的现实,只会迫使更多原本有志于推崇诚信的商家,要么退出,要么脱鞋下河,趟入宰客这种歪门邪道的污流。
构建市场诚信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大力破除资源垄断顽疾,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比如敞开窗口行业的商业资源,通过更公开更广泛的竞争,挤压宰客行为的生存空间;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实行打击违规现象与监管部门利益挂钩的举措,尤其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变监管部门坐等顾客投诉为主动出击和靠前服务;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让商家自觉构建有助于市场诚信的自律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