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游客和当地人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大量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中,游客大都以“破坏者”的形象出现。他们对景区自然和人文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的例子层出不穷,“限流”等词语随之成为环保和文物保护人士口中的应付之道。在另一方面,当地人的形象则趋于“脸谱化”,他们总是被动地接受或是默默反抗着商业化所带来的侵袭;部分当地人则看到旅游的好处,做起游客的生意,而结果往往是对自身文化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原汁原味的地方传统丧失殆尽。
总之,自从现代旅游诞生之日,游客和当地人的关系便从未停止过争论,这也是旅游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正如上述所说,当地人的形象往往呈现一种被动、单一化的状态。但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不少旅游地的居民都具备出色的掌控游客的能力。如果能够很好调动起当地人的能动性,游客和当地人之间便不再是简单的消费与被消费的不平等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各取所需、互相制约并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首先,当地人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所在。一般情况下,游客在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在信息层面,当地百姓能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扮演主导角色。其次,在景区的管理上,如果当地人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给游客制定明确的游览路径和行为准则,在必要的时候对游客的越轨行为进行惩罚,做到以理服人,不仅能够限制旅游者肆意破坏的行为,而且能够赢得其他游客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声誉。
这些并非我凭空臆想的结论,而是得到实践证明的有效办法。在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保留地,北美原住民普艾布罗人通过这两种方式取得了旅游管理的成功。旅游学者斯威特将其总结为两个词:保密与规范。
保密指的是对信息的掌控,对当地人隐私的保护,以及对具有神圣意义的场所的保护。普艾布罗人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特定的知识具有不可为外人获得的神秘性,一旦这些知识被他人所得,或者被公开讨论的话,它们所独具的神秘力量便会被削弱。所以,无论游客出于何种原因提出请求,有些信息是绝对不能“泄露”的。面对好奇的游客,当地人的策略是礼貌地离开,或是幽默地答非所问。
也有的学者认为,这种“信息封闭”的策略,同时也使当地人获得了一种在知识上的主导权,让游客显得很“无知”,可以抵消他们在金钱上的优势,以达到两个群体之间的力量平衡。我认为,这种信息封闭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文化的延续性和纯正性,避免被外界歪曲或利用。
当游客无视这些礼貌的回应,执意无理取闹的时候,另一种策略——规范——便被派上用场。规范指的是在一定情形下,当地居民自己组成的管理队伍采取行动制止游客越轨行为的措施。在普艾布罗地区,随处可见游客提示牌,注明景区内的注意事项,强调景区为普艾布罗人所有,一切未经允许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种清楚写明的游客规范,较好地在第一时间提示游客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如果游客依旧无视规则,当地人便会采取强制措施。在一次仪式性的舞蹈中,一名女游客不顾提醒,肆意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被当地人强行阻止。与此同时,其他游客也批评这位女游客不尊重当地的禁忌。由此可见,普艾布罗人的规范策略还是颇有成效的。
旅游中的矛盾往往因游客和当地人不平等的关系所触发,普艾布罗人的保密和规范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矛盾的范例,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掌控,双方在经济上的差距变小了,当地旅游产业也得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