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非常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曾多次荣获“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2011年,重庆文理学院划拨“实践育人”工程专项经费150万元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学校组织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活动,确保在校学生年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人均不低于5次,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转换思维方式、更新认知结构、变革生活理念,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础上,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1年8月该校被命名为“重庆市大学生实践育人示范高校”,学校数百名教师通过指导社会实践实现着教学方式的转型,王吉辰、吴锡聚等优秀学子从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走向了全国“挑战杯”赛场……
丰硕成果的背后,印刻下学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深深足迹。
明确定位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把“应用型”作为办学定位的核心主题,明确提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特征就是适应市场需求、动手能力强。所以,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学校采取了下列具体措施。
一是重宣传。学校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题会等重要会议向干部和老师传达相关文件精神,使其统一思想,通过辅导员论坛、撰写理论文章等形式让教师领会社会实践活动精神,通过宣传展板、橱窗、宣讲会等形式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生心中。
二是建制度。学校党委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规章、制度和措施,如《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管理办法》、《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制度》、《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办法》等,根据活动方案,各项活动均已深入开展,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是拨专款。学校在本年度划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158万元,为确保专款专用,学校制定了《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使用办法》。
四是设机构。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办公室,设4名专职人员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常事务。
重视三进探索长效机制
实践育人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和重要内容,就必须成为常态,纳入机制,步入正轨。为此,学校在探索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方面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学制”提供时间保证。利用暑期专设社会实践学期,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时间保证。大学一年级开展“认知性”社会实践,主题为“走进社会,联系工农,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大学二年级开展“服务性”社会实践,主题为“服务社会,磨练意志,历练技能,增长才干”;大学三年级开展“实作性”社会实践,主题为“知行结合,深化专业,熟练技能,学以致用”;大学四年级开展“对接性”社会实践,主题为“岗前培训,创业指导,转换角色,适应社会”。
二是“进方案”明确课程安排。《学校关于修(制)订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把实践教育专设一大模块,旨在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构建行之有效的“全过程、四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此,要求每个专业提供10个实践学分,以保障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还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充分考虑‘六个一’工程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有效实施。带薪实习、企业做工要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社会调研要与思政课改革相结合,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假期社会实践部分,也可与科研方法课程学习或毕业论文相结合。”
三是“进课堂”获取核心阵地。学校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创新性地建立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验课程为基础的微观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园活动为核心的中观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实践为辐射的宏观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大措施的改革与实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特色彰显育人风采
在各项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和形成特色,从而彰显育人成效。为此,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创新工作。
一是通过“项目化”催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学校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再进行科学分解,将其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下达各二级学院,使实践活动更具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希望通过“项目化”这一举措,相关师生可以集中精力对某项活动予以深入探讨和挖掘,摸索成功经验和范式,从而催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二是通过“示范建设”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学校以“示范高校建设”为契机,扎实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在今年暑期正在开展的带薪实习、企业做工、社会调研、三进三同等活动中,学校给每个二级学院、每个团队、每个人均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指标,力争通过扎实的建设工作,让示范的作用创新性地发挥出来。
三是通过“三位一体”整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学校构筑了资助、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让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创业、带薪实习、企业做工等实践形式获得一定的报酬,让资助由“他助”转化为“自助”,实践活动成为一举多得、多赢、多收的好事。粗略统计,学校去年在“三位一体”这一平台上完成实践任务、获得经济自助、实现创业梦想的学生多达900余人。该平台引起了市内外各界的强烈关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是通过“知、行、文、言”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知”即是构建实践育人课堂,实现以知教人。学校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末课程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视角出发,构建实践育人课堂。
“行”即是组织实践育人活动,实现以行育人。使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转换了思维方式、更新了认知结构、变革了生活理念,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同时,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即是凝练实践育人成果,实现以文感人。学校注重凝练实践育人成果,先后编辑《实践心声——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等材料万余册/份,在学生手中广泛传阅,增强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感染力。
“言”即是开展实践育人宣讲,实现以言化人。2011年,为让更多学生知晓实践,参与实践,在实践中长才干,受教育,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讲团,宣讲团成员既有学生也有教师,从不同视角,紧紧围绕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感悟、调研成果、创新发现等开展社会实践宣讲活动。
宣讲活动通过班级、专业、学院、学校逐层推进,收到了“次次搞实践、班班开宣讲、人人受教育”的良好效果。
通过树立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成效得到进一步彰显。
一是教师获得发展。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的使命,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型的教师。学校通过让教师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带薪实习、企业做工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一年的时间里,学校共有113名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使自己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是学生得到锻炼。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一年来,学校万余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生产、农村、基层的第一线经历实践的锻炼,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发生着重大改变,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使学校的学风、校风、教风得到进一步好转,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正在形成。
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