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2年,仅有姚明、余竹云等人连续入选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青年领袖”名单。姚明的感召力、影响力无需多言,在中部城市合肥从事房地产业的余竹云连续受邀,让人们在略感意外之余,对他开始逐渐熟悉和认同——因为助人为乐,2011年9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今年3月,受邀出席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2011年9月,他领导的“大爱中环志愿服务团”获得由网民推选的“全国十大优秀志愿组织”。
回首过去一年,全国青联委员余竹云很少提及自己的企业在宏观调控环境下承受的重重压力,倒是更乐意畅谈自己所做的公益事业:“当下的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和国家一起唱好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包容性的发展。”
今年青年领袖圆桌会议的主题为“定义幸福与幸福社会”。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生活成本上升、就业形势严峻、投资环境复杂……他们往往比父辈有更多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如何让自己幸福起来,让整个社会幸福起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自身和社会展开追问与反思。
对于贫苦农家出身、一路打拼创业并矢志投身公益的余竹云来说,他对幸福观有自己的定义:“对我而言,10多年的创业历程、公益生涯是一个品味艰辛与幸福的过程,更是一个默默践行自己幸福观的过程。”
农民工的幸福来源于尊重与安全感
余竹云是安徽中环投资集团董事长,手下有3000多名农民工。在他看来,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必须让农民工真正融入社会、幸福生活。“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幸福的状态,怎么能盖出精品的房子,又谈何建设幸福社会?”
“幸福,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得到安全的保障,获得愉悦的情感交流,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拥有尊严并且实现自我的价值。”余竹云说。
在合肥市中环艺术馆广场上,静静地矗立着20座鲜活的农民工雕像。这是国内最大的以农民工为主题的雕像群,全部以真实的农民工为原型。原型之一的陈连升,不久前刚刚接受一次免费体检。作为建筑工人,经常从事喷砂、打磨、砌砖等作业工作,容易吸入粉尘等有害物质。
安徽中环集团联合团合肥市委开展“感恩建设者,中环送医疗”活动——凡是合肥市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都可以携带本人身份证及相关证明,报名接受指定医院提供的体检服务,项目包括肝功能、心电图、胸透、血糖、血压及内科,所有费用均由中环集团埋单。
陈连升的上一次体检还是在几年前。“遇到这样的好事”,老陈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打电话通知十几位工友。“这是实实在在地关心我们农民工,这比什么都强!以后我们工作会更加卖力的。”
为了保障农民工施工安全,中环集团的项目工地严格执行“打卡”制度。每一位工人都要用身份卡片在工地入口处的机器上刷一下,方可进入。
工人们把这张小小的卡片视为 “平安卡”。它记录了作业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情况,记录下工人出勤、个人奖惩信息,还可以和工人的劳动合同、工资发放和保险等情况相关联。不仅是工人的“上岗证”,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护身符”。
近年来,拖欠建筑农民工薪金的事件屡见不鲜,但是,中环集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如今,这一纪录仍在延续。
除了在制度上实施严格的监管之外,中环集团特别注重农民工安全、维权意识的培育,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管理与合法维权。
从2009年起,中环城项目工地利用职工食堂成立合肥市经开区第一家农民工普法学校。中环集团指派专人负责教育培训,为农民工配发普法教材,建立普法图书室,还请来志愿者为他们上课。迄今,项目部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教育培训率达90%以上,年培训农民工1万多人次。去年,全国人大“五五”普法决议实施情况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之际,各级领导来到中环城项目工地考察普法学校实施情况,给予高度评价。
“希望整个社会能建立起一种机制,让每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到前面的阳光,而不是黑洞。只有看清未来的方向,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余竹云说。
让他感动和欣慰的是,这些“饱含温度”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带来农民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提升:工地上所有农民工宿舍都装上了空调,他们与家人在电话里分享这一喜悦;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参加团组织活动,在年终聚会上,他们会送上一幅亲手制作的剪纸,向公司表达谢意。
青年人的幸福由自己创造
从吃着方便面、辗转异乡街头的推销员,到有500名员工的集团董事长,部队出身的余竹云从未将自己的经历视为“传奇”。在这个老兵看来,是“坚持”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是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个人的幸福。
不过,对当下青年人的创业环境,余竹云有着另外一番感受:“与我们那个时候的创业阶段相比,现在青年人创业门槛更高,壁垒更多。”
他认为,纵使青年人拥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也会面临着被复制的风险以及资本侵蚀的可能,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上位。“整个社会都应当为青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为他们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健康的创业氛围,引导他们理性创业”。
不久前,由团合肥市委、合肥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合肥青年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中环集团赞助100万元,余竹云亲自担纲创业导师团团长,还派出公司行政人员协助策划、组织。
历时5个多月,经过提交创业计划书、初赛、复赛、决赛等环节, 169个项目经过严格筛选,最后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1号选手凭借“年产240吨紫甘薯天然红色素”项目夺得冠军,获得10万元奖励,还将得到1000万元的风投基金。这期间,创业导师团进高校、创业技能培训、素质拓展、青年创业论坛等活动先后在合肥举行,“创业”成为当地青年热议的话题。
作为创业导师团团长,2011年,余竹云多次登上合肥高校的讲台,每一场讲座都是爆满。即使身体不适,他也带病上阵。
“我们走了那么多的弯路,这些经验教训是花钱买不来的,大学生在创业中遭遇的困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点中问题的要害。”看到大学生眼中闪烁的创业热望,余竹云不止一次地感动,但他也有着一丝忧虑:“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创业的特质,中国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马云,有人目标定得过高,渴望一夜暴富,失望反而越大。”在他看来,这种情绪会左右一些创业青年,让他们变得浮躁、愤懑,从而丧失了幸福感。
余竹云始终倡导理性创业的理念,他喜欢直言不讳地给创业青年提建议,甚至在微博上给“满腔热血”的青年“泼冷水”:“不要以为,有了一个好点子就拥有了一切,假使你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怎么去确保赢利?”在他看来,如果暂时不具备创业的能力,不如先在人家的公司立足,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边干边学习。“退一步说,能把本职工作做好,也一样拥有成就感”。
“创业需要独立思考,随大流就没有未来。”在他看来,青年人感受、把握幸福,同样需要独立、达观、理性的态度。“幸福的降临如同创业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用自己的幸福感染更多的人
直到2012年年初,余竹云才将自己的公益经历完整汇编,并向外界公布。“说出来,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去做”。
“从为家乡修第一条路开始,这11年我做了六十几件公益,捐了2200多万元,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好身边的事,不断实践、摸索,希望能走出一种模式。”余竹云也曾遭受过“作秀”的质疑,他愤怒过、迷茫过,但提起公益还是满腔热血,停止不了那份热爱。
2011年平安夜,安徽大剧院内座无虚席、掌声如潮,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领衔“再芬黄梅艺术剧团”举行专场义演。此前,该团优秀青年演员方崇俊不幸被查出尿毒症晚期,每年仅透析费就要花去10多万元,换肾则需40万元以上。中环集团出资50万元,与剧团联合举办义演为方崇俊募捐,演出的冠名费、包场费、演职人员劳务费及现场所筹善款,全部用于方崇俊的治疗。
“作为一个企业,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物质上的给予不一定带来什么变化,但是传递出的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余竹云说,为了带动更多的青年人从事公益事业,中环集团连续3年组织员工为城市特困家庭送爱心。
一辆电动自行车、一套新衣服……员工自发捐赠的这些礼物,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家庭实现小小的心愿,感受社会温暖,点燃生活希望。
发生在去年的“小悦悦”事件,让余竹云深受震动。他认为,必须建立好人有好报的良性机制,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救助,让好人敢于做好事、乐于做好事、能够做好事。2011年12月,余竹云向安徽省文明办捐赠100万元设立“安徽中国好人救助金”,用以救济身陷困境的“中国好人”。
“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让余竹云最感慨的是,个人发起实施并坚持了5年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2年2月6日,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司法厅等单位共同成立“阳光关爱”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服刑人员子女上学救助和家庭困难帮扶。目前,安徽省青联已筹集首批“阳光关爱”基金150万元。
“如果自己不去坚持,不拿出成功的案例,怎么去说服、影响别人呢?”余竹云说,“希望能做一个幸福的践行者,用自己的幸福感染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