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望坪希望小学举办的第一届趣味运动会,图为学生在参加“钻板凳”游戏。
图片由该校资教教师罗融华提供
政府的多个部门“盯”上了资教生,其中包括县纪委和监察局。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已成为湖北县乡政府部门补充公务员的重要来源。
几年前,“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到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既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经过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洗礼,在他们中间,必将涌现出一大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
18名资教生成为郧西县的副科级干部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发出的号召。这个号召表明那些地方既重要又缺乏吸引力。事实上,许多高校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去农村工作,造成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尽其才会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实现它的前提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但湖北作家刘醒龙提醒说,在城乡间的巨大反差下,一个农家子弟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走出乡村,而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城市几乎成了读书的全部意义。“这导致乡村的失血症状越来越严重,成为青春的贫瘠之地”。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人才的引进可能比招商引资还要艰难。因此,在那些地方的领导看来,“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是“雪中送炭”的行为。
郧西县把这项计划看做是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契机。该县主要领导认为,要改变郧西落后的经济面貌,必须借此机会大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不久前,县委书记明确要求易文冰:今年至少要引进100名资教生。易是郧西县的教育局长。“我们是在为今后郧西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当地每年有不少学生考入大学,但毕业后很少有人愿意回来,“这让县领导很头疼。”易文冰说,“资教生是重要的人才来源,我们迫切需要他们。”
“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面向所有的本科院校,几乎能包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的毕业生。一些资教生脱颖而出,成为政府部门青睐的对象,有人还在教书的同时就兼任乡镇团委书记或妇联干部的职务。
“很多部门都瞄着我们的资教生。”易文冰得意地笑了。目前,郧西县有50多名资教生在县委机关、物价局、环保监察等部门挂职。对此教育局长显得很大度:“我们要树立大的人才观,资教生来到郧西,我们不会只把他们限制在学校。”
在过去的7年里,郧西县相继录用了490多名资教生,有些人在服务期满后离开,但留下来的是大多数。其中一大批人成了学校的中坚力量,有30多名资教生被列为教育后备干部培养,另有32人正式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其中18人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担任了副镇长、镇党委副书记和副局长等职务。
在黄冈市阳新县,有20名资教老师考取公务员,其中8人担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阳新县委组织部长闵永良对这支新近涌现的人才队伍感到欣喜,他说:“他们在农村任教后,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成了公务员队伍中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后备力量。”
湖北省要求乡镇主要干部中必须有两名35岁以下的成员,其中一位应小于30岁,闵部长说:“这基本上只能从资教生中选。”他认为,再经历几年的磨练和锤炼,资教生中就会有人担任乡镇正职,成为县级领导的候选。
“他们不参加资教,就没有这个舞台。”闵永良感慨,“这个渠道对我们用干部、储备干部很有好处,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也能让那些对从政有兴趣的资教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如果这个渠道不畅通,他们走了,对我们双方都是损失。”
三年经历 终身财富
史隆生现任郧西县人事局副局长,他认为自己当初在面试环节能够自如回答问题,直接得益于教书的经历。“教书与做官是相通的。虽然面对的群体不一样,但都需要管理,都需要超强的耐心和韧劲。”他说。
唐莉凭借在资教期间的出色表现和不断进步,服务期满后成了一名县教育局副局长。2007年,她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毕业,来到红安县的占店中学资教。像许多资教生那样,她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此外,3年中,她参加了十几次培训,“没有虚度业余时光”,阅读了大量书籍。她撰写的有关论文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她辅导的学生中有15人获得省级作文竞赛大奖。
服务期满后,她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票决第一的成绩被任命为红安县教育局副局长。“人们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常想,资教的这3年,我帮助了乡村孩子,也成就了我自己。”唐莉说。
这些初为公务员的年轻人正是资教生活的受益者。他们有了宝贵的最基层的经历,在几年的艰苦生活中已被锤炼得更加成熟,具备了更坚强的意志力。
资教生叶森如今是大冶市委党校副校长,他说:“在农村能耐住寂寞,守住清贫,以后的很多困难都能挺住。”一位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的资教生也认为这种生活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当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资教,想起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这时,我就会重拾信心”。
在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至少任教3年,年收入仅两万元,这对资教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挑战。不能适应者迟早会选择离开,或在郁郁不乐中结束他们的资教生活。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像浠水县马垅中学的朱海霞那样在埋怨、失落中调整自己的情绪,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感,从而拥有不会轻易为外界所动摇的强大内心。郧西县一位现任镇党委副书记的资教生说:“经过这样一段磨砺,人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朱海霞资教的第一个学期是在抱怨中度过的,她当时的心情就像最初居住的潮湿、充斥着霉味的地下室那样黯淡。“晚上,四周一片漆黑;早上一睁眼,看到的只有学校的小天地。”这名性格活泼开朗的大学毕业生,有时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我自身条件不差,干嘛要来这里吃苦?这里的孩子值得我付出吗?”
过年回家,作为家族里“学历最高,收入最低的人”,她总是成为亲友用来和同龄人比较的对象。“嫁到哪里,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收入多少?” 这些问题都曾带给她很大的压力。
两年之后,她已经可以从容告诉别人:“我在资教,工资不高,但很快乐。”她明白:只要真正热爱这个事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艰苦都不是大问题。“生活苦一点,可以慢慢改善,一个破房子也能装饰得比较温馨”。“身处最底层,对年轻人确实是一种历练”。
“3年经历,终身财富”,这是“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提炼出的一句口号,也表明了该计划对于年轻人成长的意义。监利县教育局原局长张晓冰认为,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基层的经历,如同一口深井,将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资教生是“及时雨”和“营养剂”
在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的眼里,资教老师“为了一批批的孩子,作出了奉献,也有很多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成熟了,能更多地考虑别人、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他们是知识分子和基层社会结合得非常好的样本,是一群有理想、有智慧、有抱负、有作为的人。”陈安丽说,“我这样讲一点也不夸张。”
众多的资教生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农村学校,这让陈安丽感到很欣慰,“基层选择了他们,他们和基层融为了一体。”
许多资教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为农村社会服务,改变了一些人“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一名从华中师大统计学专业毕业的资教生,被借调到郧西县物价局,负责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她几乎跑遍了全县各个乡镇,把农民们种植农产品的生产流程制作成表格,帮助他们分析,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为农民们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公安县郑公中学的41名资教生,被农民群众誉为“智囊团”。他们指导当地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还为全镇免费维修电脑。
在麻城市黄土岗镇中学资教的张林,是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他走访了300多户学生家庭,针对一些农民家庭的饮食用水、生活起居等提出卫生建议,向贫困农户赠送红花油、风湿止痛膏等常备药品。他还多次被邀请到镇卫生院讲授中医理论,协助镇政府在全镇开展菊花种植工作。
蕲春县白水村修建的小广场很快就要完工,白水中学的资教生张雯将成为村民的免费“舞蹈老师”。张雯还曾与同事们一起,走遍了学校周边的11个村庄,把募集到的数千件衣服,送到学生、敬老院的老人和贫困的村民手中。
资教生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改变了许多人对他们的看法。蕲春县张榜镇的一位村民后来明白了:这些大学毕业生来农村,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农村服务。甚至,一些习惯用收入衡量工作优劣的农村家长也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去资教。
郧西县教育局在一篇文章中盛赞资教生如同“及时雨”和“营养剂”,注入干渴而贫瘠的农村大地。文中说:“这项计划给予了乡村因青年外出打工而久违了的青春冲动,它将最需要人才的乡村与富有知识的大学生直接撮合到一起,是一场了不起的、充满爱心和远见的人才配置行动。”
本报记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