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周舆情综述

暴雨中的微博勾勒出一种新国情

祝华新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23日   03 版)

    “7·21”之夜市民踊跃@政务微博

    7月21日,北京遭遇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在网上,市民纷纷@北京各政府机构开设的官方微博,报告各处险情,吁请救援,给消防官兵鼓劲。自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的“北京发布”以下,市和区县两级各部门微博通宵发帖,成为当天晚上权威的信息源。上线不久的“房山水务”,截至22日晚连发68条暴雨相关微博。

    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因山洪爆发被困,知名大V和普通网友转发3万多次。“北京消防”、北京市水务局的“水润京华”等微博直播消防官兵徒步驰援情况,至当晚8时11分,百余师生全部安全转移。网友“摄影师兔子”拍摄的北太平桥下的照片令人动容:几个井盖被水压冲开,每个井盖都有一名环卫工人把守,倾盆大雨中拿身体作警告标志,保障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像京城“海面的灯塔”。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积水严重的村庄不幸牺牲后,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沉痛通报的帖文,转发50万次,评论8万多条。

    网民记忆犹新的是,差不多1年前,去年7月23日动车事故发生后,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批评铁道部善后处置不当的帖文。如果撞车当晚铁道部立即开通官方微博,向全国人民诚恳致歉,及时通报事故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网上的批评声会不会不那么激烈?

    蓦然回首,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新闻发布和官民互动已经发生了令人欣慰的进步。

    还是那个“约架”的微博吗?

    北京一个地铁站附近的快餐店里,脚脖进水的“吃货们”淡定用餐的照片,让网友赞叹:北京人就是见过大世面!像一年前的“7·23”之夜一样,全国网友彻夜不眠,为受困市民呐喊和支招。微博大V倾情奉献自己的“拇指话语权”,微博“转发大王”薛蛮子一天来共转发暴雨相关博文110条。拥有1032万粉丝的微博账户“冷笑话精选”发帖:“亲们,关于北京大雨所有需要紧急传播的信息,请随时通过私信发送给冷笑话账号,将全力为救援传递能量!”

    北京市民则勇敢地走出家门,组成遍布全城的民间救援大军。著名歌唱组合“羽泉”之一胡海泉在微博中率先号召北京车友:“雨夜,带陌生人回家吧!搭他们一段路,让老天爷知道,这是一座温暖的都城!”时评人石述思网上发布驱车回家路线,表态将“一路双闪”捎人,“俺不是雷锋,但是北京公民兼资深‘吊丝’,愿意伸把手”。知名网友“五岳散人”、企业CEO陈巅等纷纷表示:可以提供办公室或私宅,给路边滞流的朋友休息,备好毛巾和食品,还可以洗热水澡。

    曾经住过地下室的“北漂族”网友“杨不坏”表示:今晚北京到处淹水,决定去当年住过的地下室看看。网友“谯姑娘”急切建议:微博朋友可不可去小区的地下室看看,有可能地下室被租给了异乡人,可能有小孩在里面,爸妈还没有回来,去看看,去喊喊,去救人。草根网友“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提个醒儿:这样的雨天就别叫外卖了,“你方便的时候别人是要冒危险的!饿一顿就饿一顿吧,让他们的家人也都安安心吧!”网友“瓦西里”诚挚写道:“有让房的、出车的、呼救的、转发的,看满眼都是正能量,就觉得这个国家会好。” 

    在7月21日下午,有几位知名网友一度发帖,表达京城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引发争议。曾经与其发生论争的网友主动帮助澄清:发微博时很难预期到雨会成灾,“不必上纲上线”。远在海口的凯迪网络总编辑牧沐感叹:“约架”风波之后,微博终现温馨气象,特别鼓励!

    知名网友赵楚连夜奋笔直书:从汶川到玉树,到舟曲,到上海大火,到“7·23”,再到北京暴雨之夜,当人们热情而自然地展现同胞之爱、伸出救援之手,这种令人感动的场景就是传说中现代社会基本形态的市民社会。只有这种包含高尚道德精神的市民社会,才是现代生活和政治的基础。“我们应该记住今夜的北京人,他们不仅亲手最清晰地描绘了新北京,而且顺手还勾勒了一种新国情。”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暴雨中开通

    7月22日凌晨4时58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加V认证,发出第一条微博:“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尽管人民日报与微博客的语境和气场还有距离,让网友一时觉得不太习惯,但陕西省公安厅陈里副厅长称赞:“人民日报暴雨之夜开通微博,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和爱民情。”旅英学者赖龙威感奋地说:“这家源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党报,在北京的汪洋一片中,再次显示出视民如伤的政治底色,赞一下。”

    截至7月22日晚8时,“人民日报”官微发出暴雨帖文12条,涉及市防汛指挥中心、消防官兵、气象台等政府机构8处,而谈论市民、网民、乘客、志愿者等百姓视角14处。它还郑重推荐网友薛陈子连夜制作的短片《北京暴雨时,微博传递爱》。这与某些突发事件的官方报道,过半篇幅渲染领导人批示、视察、讲话,形成对照。“人民日报”的“微评论”《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转发近3万次,评论近4000条,其中包括姚晨等千万、百万级粉丝的“微博达人”。

    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前不久在复旦大学一次演讲中指出:人民日报必须构筑自己的媒体阵营,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人民日报没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更不是无人喝彩、陷入边缘。”

    平安北京不需要伴伤痛的感动

    记者网友桂杰叮嘱:为大爱北京感动之时,勿忘反思城市应急和管理能力,“我们需要一个平安的北京,而不需要伴随着伤痛的感动”。

    经济学家易鹏提出:“7·21”确是天灾,但我们可以看见应急预案做得不细、执行不到位,如机场高速公路就不要在被淹中收费了;桥下竟然淹死人,完全可以早封路。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质疑:在北京气象台准确发布大暴雨预警后,有关部门给市民群发警示手机短信了吗?电视主持人张泉灵惊问:“雨后面就没有城市建设长期重地面、轻地下的恶果?这不是北京一座城市需要的反思。”网友“智慧笨蛋”等质疑一个现象:为什么市区里面的老路,像长安街、平安大街、东单大街、西单大街什么的,都没大问题,而新修的环路却不安全? 

    网友“李诺言”警告说:民意就像这暴雨,如果得不到宣泄,迟早会把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淹没,“区别是,民意的洪水不会那么快退去”。

    相关文章:

    北京暴雨死亡人数升至37人

    暴雨中见人心 北京精神在民间

    暴雨中的北京

    暴雨中做回靠谱的人

    61年来最强暴雨袭京

    图片新闻

分享到:
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
暴雨中的微博勾勒出一种新国情
美国奥运服“中国制造” 政客为何反应激烈?
利用网络删帖敲诈勒索
被告中有记者及老师
郑州一涉黑“讨债公司”老大获刑十四年半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