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大量历史文献证明: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18日   06 版)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廖翊 谢佳沥)国家图书馆17日举行“馆藏钓鱼岛有关文献情况介绍会”,向媒体展示了数十种从馆藏中精选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简称钓鱼岛)相关古籍善本、舆图、报刊等资料。

    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中国至迟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纳入了中国海疆版图作为海上防区,绝非“无主地”。日本明治政府于1885年通过冲绳县当局调查,认为其是无人岛,于是在1895年编入日本领土。日方偷换概念,用无人岛的说法取代无主岛,其所谓依据“先占”原则取得钓鱼岛“主权”的说法纯属历史谎言。无论是19世纪末日本窃取中国领土钓鱼岛,还是20世纪70年代美日对钓鱼岛进行私相授受,都不可能也没有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展出资料中,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使琉球录》引人注目。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润华介绍,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诏告即位建元,并册封察度琉球王。清代延续了和琉球的宗藩关系,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日本吞并琉球为止。其间500余年,中国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派遣册封使,留下大量《使琉球录》,不仅记录了册封使在琉球的所见所闻,同时记录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

    此次展示的《使琉球录》(1534年),为明嘉靖年间册封使陈侃出使琉球归来后所著。书中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琉球人认为过了钓鱼岛列岛,到了古米山(又称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后才算回到国家,而钓鱼岛则毫无疑问在中国的版图之内。”黄润华表示。

    同时展出的夏子阳《使琉球录》(1606年)、汪楫《使琉球杂录》(1683年)、徐葆光《中山传信录》所绘“琉球三十六岛图”及“琉球地图”(1719年)、周煌《琉球国志略》(1756年)、潘相《琉球入学闻见录》(1764)、李鼎元《使琉球记》(1802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大日本全图》(1876年)等史料,都记录了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在历史上对钓鱼岛进行了长期管辖的铁证也得以淋漓展示。

    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与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1562年),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作为中国领土列入中国的防区。此为中国对钓鱼岛实行有效管辖的最早记载之一。

    郑舜功《日本一鉴》(1555年),陈述当时中国已从地理角度认定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茅元仪《武备志》(1621年)、明末施永图《武备秘书》,承袭了《筹海图编》将钓鱼岛列入海军巡检防御范围内的记载,表明明朝对钓鱼岛连续无间断地管辖。清政府第一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1736年)的记载,说明钓鱼岛在行政上早已属于台湾管辖。范咸《重修台湾府志》(1747年)记载了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台湾海防的防卫区域内。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1871年)将钓鱼岛等岛屿列为台湾宜兰县海防要冲。邹世诒等《皇朝中外一统舆图》(1863年)清楚地标出以姑米山为琉球国界,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归中国版图。民国34年(1945年)3月,由内政部地图发行许可、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出版的《中韩日形势图》明确标出钓鱼岛、赤尾屿、黄尾屿的地理位置,表明这些岛屿为中国领土。  

    国家图书馆还展出了向达校注的《两种海道针经》,日本著名学者井上清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以及人民日报刊登的我国外交部有关钓鱼岛声明等资料。

分享到: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采棉“淘金”
丁岩:“呵护”边疆妇女的白衣天使
吕映红: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声明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段静涛:心随梦想一起飞
钟奶祥:善用微博的人大代表
海琳:一言一行写历史
徐丰:在路上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