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亲历者要拍唐山大地震

本报记者 樊江涛 通讯员 施疑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18日   09 版)

    提起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影视作品,导演冯小刚及其拍摄的同名电影似乎不可绕过。当电视短剧《废墟上的爱》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开机时,这个话题更是多次被提起。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没有准确地反映出‘英雄的唐山人’到底‘英雄’在哪儿。”虽然视冯小刚为偶像,但执导《废墟上的爱》的草根导演陈可佳并不想隐瞒自己的观点。“我想以亲历者的视角再拍一次,让世界对唐山人有个再认识!”这个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强调。

    36年前的“7·28”,经过地动山摇之后,15岁的陈可佳被压在唐山税各庄工房的一面墙下。当母亲和哥哥从废墟里将他扒出来的那一刻,和所有幸存者一样,唐山大地震成为他此生最难以释怀的痛。

    劫后余生的陈可佳,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灾后重建。

    地震后不久,作为音乐教师的母亲带领学生到赴唐援救的解放军驻地慰问演出。“燕山高,陡河水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母亲根据歌剧《沂蒙颂》改编的独唱让观看演出的百余名官兵情难自已,纷纷随声附和。当时,母亲就有个心愿——“将这个画面拍成电影就好了”。这话令陈可佳印象深刻。“三人工作两人干,腾出一人搞重建!”那些令唐山人鼓足干劲恢复生产生活的标语逐渐随着地震幸存者的老去变得模糊。

    2009年,将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看了好多遍后,陈可佳总觉得意犹未尽。“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很难真切地体会到唐山人的坚强。”他对自己说:“一定要把唐山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拍出来!”

    一直喜爱摄影的陈可佳在下岗后同妻子开了家照相馆。随着摄影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拍影视剧的念头逐步萌生,拍一部地震题材影视剧的想法则越发强烈。

    为了“热身”,陈可佳和几位同行组建了《唐山爷们儿》剧组,拍摄了《送水工的故事》、《下岗之后》等短剧,在网上赚取了不错的点击率,还受邀在电视台播出。

    与此同时,他根据亲身经历和走访调查,用近两年时间创作完成了4万字的剧本《废墟上的爱》。

    剧本以三个年轻人在唐山大地震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纠葛为主线,讲述了唐山人弥补地震所造成的家庭残缺、在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的故事。

    陈可佳和妻子经营的照相馆年收入不过几万元,拍戏这两年生意每况愈下。陈可佳说:“妻子有怨言我非常理解,但梦想和家庭在我心中同样重要。” 

    令他备受鼓舞的是,唐山市民都非常支持他,纷纷打电话表示愿意提供风扇、自行车等老物件,并推荐合适的取景地。

    开机当天,曾参与唐山抗震救灾的69岁老人高彬,更是自费坐车从大连来到唐山。她觉得“唐山地震的亲历者来拍这部电视剧,真实又有意义”。她愿意免费提供那些对她来说非常珍贵的旧物做道具,甚至“如果觉得合适,让我演上一段也可以”。 

    陈可佳表示,地震前后的旧物是拍摄急需的重要道具,比如震前的自行车、靠山镜、老式的收音机、木质小饭桌等,如果拍摄需要,他会向市民征集借用这些珍贵的“老物件”。

    除了真实的道具,该剧九成的演员都是地震幸存者,用的也是纯正唐山方言。但对由“80后”群众演员出演的主角,陈可佳目前不算满意。“因为没有切身经历,眼泪在眼里而不是心里。” 

    虽然自认“技术水平没法跟冯导比”,但陈可佳最清楚,这部注入更多唐山元素的影视剧,与以往同题材作品相比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原汁原味”。

分享到:
新闻摄影:在敬畏中寻找尊严
亲历者要拍唐山大地震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民族文化别羞红脸躲起来
波普艺术领衔今日美术馆十周年大展
央视中秋晚会落户福州
江苏文化艺术节展示吴韵汉风
国家艺术院团推广演出800场
麻辣一周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