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观察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18日   09 版)

    63岁的金铁华,在这里找到了他父亲获得1959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的档案,“爸爸获得劳动模范的时候,我才10岁,印象中父亲的奖状在家里挂满了墙。”

    62岁的谢秀凤,姐妹四人一起来到这里,修复了小时候留下的唯一一张小照片,“没有这里的帮助,我们永远不知道小时候长什么样。”

    40多岁的何女士,准备把她亲叔叔与家中往来的书信捐赠给这里,“他1948年牺牲的时候才21岁,在云南,他是参加当时的学生运动牺牲的。”

    9月5日,北京市第四届“档案馆日”活动在市档案馆开展,“把荣誉带回家”、“免费老照片数字化修复打印服务”、“征集档案资料”等活动,使馆藏档案与观众近距离接触。尘封的档案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也重新打开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记忆。

    “把荣誉带回家”今年第一次举办,档案馆利用馆藏的市级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等记录个人荣誉的档案,为提前报名的公众免费提供档案复印件。档案馆利用处的工作人员张鹤仪,指着手中已经所剩无几的荣誉档案信封说:“9点一开门就有人来取了,不到中午,几乎就全部领完了。这次一共预约了50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查到档案,最后一共是23份。”

    大部分荣誉档案都是本人领取,所以金铁华就显得略微有些不同,他是为已经过世近40年的父亲来领取档案。他的父亲是北京绢花第一代的艺术家,还是北京一至四届的政协委员。“我们家很少有他的资料,何况是档案。都是凭我的姐姐、亲戚回忆说的,所以好多事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没依据。我今天在这找到了他1959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档案,档案上还写着‘机密’呢,我们之前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啊。”金铁华说。

    金铁华准备把档案拿回家让兄弟姐妹们都看看,“我们永远以父亲为骄傲。但是为骄傲还不成,尽管已经退休了,还是要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金铁华退休后一刻也没闲着,将时间精力都投入到“红色收藏”中。至今,他已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献了77件藏品。.

    “免费老照片数字化修复打印服务”今年已经是第二次举办。谢秀凤一大早就从通州赶到了档案馆,她手中小心捧着的这张黑白老照片,是用135相机拍摄的,只有半个手掌大小,却是她姐妹五人小时候唯一的照片。相片上的五姐妹现在只剩下了四人,今天一起来到档案馆,终于看到了半个多世纪前自己的长相。

    谢秀凤说:“小时候家里没钱,8岁时候来了个亲戚,给我们拍了这张照片。哎呦,小相片留着太不容易了,只有一张,我们都抢着要,在每个人家里都放过一段时间。相片太小了,看不清,跑了好多家照相馆都说不会修。档案馆今天给修好了,还给每人复制了一张。”

    “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是北京市档案馆的常设展览,分为京华烟云、市政回眸、工商掠影、文教荟萃等九个部分。“北平市各级学校概况总表”、“1924年北京第一辆有轨电车”、“盛锡福帽厂北平发行所货物月报表”……400多件档案资料串起了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

    同仁堂公私合营报告、张秉贵师徒协议、孙敬修《聊天集》原始手稿……这些形形色色的档案也走出封闭的档案柜,在“档案馆日”第一次展现在市民眼前。不到20平米的库房里,一上午就挤进了五六百人,动用了七八个工作人员才得以维持秩序。

    73岁的曹老师是第二次来参加“档案馆日”,今天他在这查到了自己1991年获得北京市教研工作先进工作者,和1997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的两份档案。由于从事历史教研工作,曹老师平时对北京历史的变迁也多有收集。“今天在这看到碧云寺的资料,和我自己收集的一对比,哎呦,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怀旧的感觉、得知识的感觉都有!”

    而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老照片,作为老北京人的曹老师更是感慨良多:“北平解放的时候,我10岁,住在前门。解放军进城、国民党撤退,我亲眼看着这场面。刚才在这看见北平解放的照片,感觉特亲切,我还在那张照片前留了个影。我对北京历年的变化印象也很深刻,比如1959年的十大建筑,我记得当时特别兴奋。那会儿我正好上大学,不到20岁,现在70多了,十大建筑还是历历在目。”

    档案记录着一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也许是因为年龄越大才会对历史更有体会,所以参加档案馆日的观众多为中老年人,但其中大学生模样的女生肖千陌也看得极为认真,背着书包、拿着相机,“走了对角线穿越北京城,才从学校到了档案馆”。“我看过一本书,《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我觉得这个题目用来形容档案馆再合适不过。我没获过什么三好学生,这里不会有我的档案。但我觉得档案馆里应该不仅有名人、荣誉、奖状,还有普通人的人生记录。我们都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的集合创造了这个时代。”她说。

    在9月4日举办的“档案馆日”活动启动仪式上,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档案馆馆长冯惠玲做了题为《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的演讲,其中谈到农民工的档案问题:“农民工在生活的城市和家乡农村都找不到自己连贯的记录,这个庞大群体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历史盲区。对于‘我是谁’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他们自己没法证明,生活的城市没法证明,他们的家乡也没法证明。他们走过了这样一个时代,却没有留下痕迹。”

    冯惠玲说:“关注边缘群体的档案是我们的责任,将失败者和成功者一视同仁。档案工作者应该以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来平衡社会地位的差异,给那些长期被边缘化和沉默的群体平等的话语权。”

分享到:
新闻摄影:在敬畏中寻找尊严
亲历者要拍唐山大地震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民族文化别羞红脸躲起来
波普艺术领衔今日美术馆十周年大展
央视中秋晚会落户福州
江苏文化艺术节展示吴韵汉风
国家艺术院团推广演出800场
麻辣一周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