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为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中国将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中国青年报》9月16日)
如果把来自北大新生的这一组数据作为中国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缩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北大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北大学生普遍不抗训,可以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总体差。事实上,军训时学生晕倒现象不只发生在北大,其他学校也有,这进一步说明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学生身体素质当引起重视。“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整体工作的评价体系”,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重视体育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可是,大学生以健康身体走入社会,是否意味着人才培养成功了呢?毕业时有适应工作的好身体,并不意味着能长时间保持这一状态,如果运动和锻炼不继续,身体素质就可能变化。保持良好身体状态,要靠不断的锻炼,而让锻炼持之以恒,根本在于运动兴趣。从体育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才算是培养合格。
所以,重视大学的体育教学,就要重视运动兴趣的培养。如果说,教育行政部门只是给高校压力,而高校又把压力传递给学生,强制学生锻炼,学生只是被动的,压力一消失,锻炼也就中止。只有运动兴趣得以激发,运动习惯得以形成,一种内化的好品质才算形成。
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又不能只在大学进行。参加军训的大一新生晕倒一大片,其实反映的是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中学生身体羸弱如此,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又岂能忽视?让中学生多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有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把体育考试纳入高考。高考这一“指挥棒”很灵,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本人,没有不重视的。“2012年山东省将体育计入高考总分”的消息一传出,各中学立马就有新气象:体育课开始“吃香”,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但是,这一迅速见效的办法,同样只是让学生被动锻炼,不能解决运动兴趣的问题。
运动兴趣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是,素质教育进行了这么长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倒呈每况愈下之势,这素质教育不是方向出了问题,就是被形式化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