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孙维民:

乡亲们真把我当成周总理

撰文:张黎姣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01日   05 版)

    周恩来扮演者孙维民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孙维民就在各类影视剧中扮演周恩来,《大转折》、《大进军》、《决战南京》、《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不同时期的总理风采几乎都被他演绎了一轮。不过,这是孙维民第一次在一部以三年自然灾害为背景的电影中扮演周恩来。

    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总理故事,卸了妆的孙维民虽然不如屏幕上形似周恩来,但回忆起在伯延拍摄的那几个月,他依然十分激动:“电影里的群众演员都是当地村民,他们真的把我当成周总理!” 

    为了营造萧条的气氛,剧组选择了在深秋进入伯延拍摄。群众演员都是当地的父老乡亲,周总理半个多世纪前在伯延的故事,已经像家训一样世代相传。这也是孙维民第二次来到伯延拍戏,上一次是18年前,扮演的也是周恩来。虽然村口的样子已经变得认不出来,但是总理住过的地方、用过的东西都还完好地保存着,村民自发把它们保护了起来。 

    “别的电视电影,谁是群众演员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的眼神是散的。但我在这里拍戏时,群众演员的眼睛就直盯盯地看着我,就像看着真的总理一样。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真的农民,握着我的手说话,泪花就在眼睛里打转,手上的老茧扎得我手疼。”孙维民说。

    随着拍摄的进行,北方深秋的气温也是逐日下降。在拍一场抢救地瓜秧的戏时,已是11月末。这场戏是电影中的一个高潮,深夜下着大雨,一遍一遍地拍,本是要穿大衣的季节,群众演员们还是身着单薄的衣裳,谁也没有抱怨。这边拍着戏,那边伯延的书记就带着老乡包好了饺子、炖好了羊汤,亲自送到剧组给演员们驱寒解饿。这一切都是自发义务的。

    孙维民说:“电影最后送别的那场戏,拍了好几天。那些群众演员都是真的哭啊,感情非常真挚。他们有的人经历过那段历史,有的人从小就听长辈讲。一听说要拍电影了,自己做戏服要来当群众演员。电影拍摄完成后,我们又去伯延放映,把这些村民一起拉过来看,他们看了之后,又哭得不行。”

    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孙维民,也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他笑称如果不是在最长身体的时候遭遇灾害,肯定要比现在长得高。“我吃过树叶子、玉米芯磨的面,电影里的场景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现在吃饭不浪费,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也一定打包。”孙维民说,“现在去西部农村拍戏,当地的农民还是穷啊,一顿饭就是米饭咸菜。有时候在饭店里看到别人浪费,我就想这一顿可比农村过年吃得还好啊。”

    这部电影中,周恩来的表情总是紧锁眉头、满面忧色。孙维民是这样理解的:“总理管全国人民的吃喝,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身上的担子非常重,所以影片中周总理的形象是忧虑的。但他又是总理,不能大起大落地情感外露,所以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现。”除了“忧”,周恩来形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亲民”。不同于在万隆会议上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周总理在电影中始终身穿朴素的便装,跟农民一起吃糊糊、一起听落子戏。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8个字我记在命里了。”这是电影中伯延的主任郭凤林的一句台词。这句话孙维民也记得特别清楚,他说这是一个演员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自己演的角色。

撰文:张黎姣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7月01日 05 版

阜平:老百姓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从周恩来的回望中看到期待
与周总理亲密接触过的那些人那些事
陈力: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拍电影
乡亲们真把我当成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