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物,硕士攻读心理学,博士从事历史地理研究;从IT业到房地产公司再到城市燃气工程。无论是读书创业,还是跨专业学习、主业转型,曾钫都以“喜欢”为前提,将“有意义”作为终极目标。
1990年,曾钫硕士毕业,抱着“给自己一个机会,出去闯一闯”的冲劲儿,他在中关村迈开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初出茅庐的曾钫选择了IT业,“导师希望我继续把博士读完,但是我向往挑战,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
当时的曾钫没有资金,他东拼西凑借了两万元。“如果年轻人都从功利角度去考虑,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动力了。”曾钫认为,自己的选择在长辈看来也许不合逻辑,“但年轻人就该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选择去做。”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房地产业热潮涌动,一些沿海区域吸引了大批的淘金者,曾钫也一度在此之列。1992年,他离开北京到南方投资房地产。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铺开,与其他一些地产商一样,曾钫在广西的地产项目只能无奈下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受挫,反而很受激励。
“这次远征,收获远远大于损失,特别是思想的收获。”正是这次经历让曾钫坚定了投资房地产的信念。“我希望自己做些有谱儿的事情,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曾钫说,“真的想干一行就得把这行学明白,如果真学明白了,你的投资决策自然不会失误”。1994年,抱着迎接挑战的心态,曾钫通过了建设部国家土地局的考试,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级房地产评估师的资格。
作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的曾钫,一直把能够代表中国企业界参加国际交流与谈判作为一件颇具意义的事业。
“前后30多次外事活动,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的谈判。”曾钫说,“我曾担任过会议轮值主席,在谈判桌上总有矛盾冲突无法调节,我的‘Boys and Girls’总能打破‘Ladies and Gentlemen’的僵局,进而调动全场的积极气氛 。”机智的曾钫认真分析了东盟10国间经济水平的差距,巧妙地运用各方诉求,充分地运用自身特长、学识,圆满完成任务。在他眼中,“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微寄语
多做自己喜欢做且能够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