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最美基层干部

鄢静:三次创业引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本报记者 田文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26日   01 版)

    过去11年,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经历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变化:2001年的海龙村,集体负债7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2012年,全村经济总产值达26亿元,上交国家利税48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09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两万多元。

    11年间,各项指标上涨10多倍,村民们说,带着他们走上通往致富大道的,是“临危受命”的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鄢静。

    修路吸引外部投资

    高中毕业后,鄢静曾在家务农,还当过代课教师。1991年,打工潮卷过海龙村,踌躇满志的他走出村子,到青岛、烟台等地打工经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支70余人的建筑队。

    2001年,他的故乡海龙村仍是出名的穷村、乱村,连续4次选不出村党支部书记;80%的群众散居在土房里;为了生计,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40%的耕地撂荒,全村只有一条1.3公里长的机耕路;村里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不断,社会治安问题频发。

    这时,海龙村的老支书根据群众的意愿去动员头脑活络、处事公正的鄢静回村带大家一起干。当年12月,经过公推直选,他成为该村史上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

    鄢静认为,要致富先修路,他烧出的第一把火,是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完善了投资环境,自然有企业来投资办厂。”

    他拿出上万元带头集资,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义务出工,拉起了一支180人的筑路队伍。可是,村集体债台高筑,根本拿不出钱来补偿村民,有群众因此对修路并不买账,村民樊开容反对得最厉害,由于公路要穿过她家的池塘,她死活不同意。

    村干部费了很多口舌,都被她骂了回来,声称就是推土机从自己身上轧过去也不让步,“除非鄢静下跪求我”。

    36岁的鄢静出人意料地当众“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樊开容默默离开。

    有人认为,鄢静不值得丢面子,可鄢静说:“面子算什么,不发展经济才最伤面子”。

    不到3个月,长4.6公里的路修通了,后来,这条路成为村子致富的根基,没有这条路,海龙村仍被隔绝在外部投资兴业的世界之外。

    抢抓机遇为村集体赢得“第一桶金”

    从成渝高速白市驿下道,到海龙村仅两公里,海龙村有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却长期捧着金饭碗饿肚子。鄢静上任前,海龙村竟然没有一家企业。

    鄢静决定从解放干群思想入手。他自费考察了小岗、华西等名村,慢慢地悟出一个道理:实行家庭承包后的农户分散经营,调动了农民个体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

    也有村民不理解,鞠兴学两口子在街上揪住鄢静衣服问:“集体经济能让老百姓得到啥好处?”

    误会并没有让鄢静动摇,他敏锐地嗅出了属于海龙村的机会:2003年,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亟须找到新的落脚点。

    他带领海龙村顺时应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

    村里没有钱,鄢静就带头拿出积蓄,与村民一道集资,当年就建成32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560平方米门面与职工住房。村集体通过向企业出租厂房,第一年的租金收入就近20万元。

    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正在鄢静铆足了劲干事时,他遭到了群众的质疑。有人认为,集体资产是虚的,个人财产才是实的。

    村民张治友曾闯进会议室,对着正在开会的村干部大发雷霆:“村干部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搞集体经济,无非是让公家的票子落入你们的腰包!”

    鄢静依然没有动摇,他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村里的带头人,绝不能打退堂鼓。

    他对村两委领导班子说:“机遇是一个小偷,不抓住它就会让你损失惨重!不管受多大委屈,也不能动摇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他说服前来闹事的村民,“只有村里这个大集体富裕了,村民的小家庭才会跟着长期富有。”

    在起步之初,因企业观望情绪严重,鄢静就动员租自家房屋当作坊的正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个搬进村集体建的厂房扩大生产,自己却因此每月损失了5000元房租。

    时间印证了鄢静的远见,海龙村入驻企业越来越多,鄢静抢抓的机遇为海龙村集体赢得了“第一桶金”,也换来了村民的支持和敬意。

    海龙村“以地招商”战略全面实施,热心的村干部、热情的群众、热忱周到的服务,很快结出了丰硕成果。到2012年底,海龙村引进153家企业,年税收4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90万元,并通过企业用工,吸引就业人员近万人。

    三次创业,让土地生出更大财富

    鄢静就任之初,村子的主要发展路径是集体修建厂房,收取房租;组建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探索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2007年,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鄢静带领大家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行二次创业。

    村子成立了发展基金,发动村民自愿入股,让村民变股民,村集体动员村民入股200多万元筑巢引凤,第二年,入股1万元的村民就分红1800元。

    村子还为村民举办就业技能培训,收集并公布企业用工信息,帮助有条件的村民变成工人;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有65户家庭办厂开公司;推动剩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村民收入多元化。

    如今,海龙村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村。

    发展中,海龙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实行“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形成的量差归集体所有,产生的价差归集体所有”的办法壮大集体经济,采取“村委会+公司+股民”的运作模式,实现村民共同富裕。海龙村已挂牌重庆中小企业基地,国家级小企业基地也正在申报中。

    如今,村里开始推进“三次创业”。

    “资本追逐最大化的利益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市场规律,或许有一天,海龙村的政策、厂房、劳力等成本优势不在,那么,资本可能去追逐更有利可图的市场,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这天还没到来之前,主动而为,带领村民提升优化村子的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轻污染、集约型的新型产业。”鄢静说.

    这一次创业与前两次不同,村民都迫切地希望入股发展集体经济。

    村两委多次研究后决定,成立海龙土地整治有限公司,进一步集约化整治宅基地,用节省出来的宅基地开发商贸等产业。今年3月31日,海龙新村康居示范小区建设工程正式奠基。

    鄢静说,海龙村还将成立自己的股份公司,让村民参与股份合作,在享有土地分红的同时享受最大利益。“建设一个宜居、平安、富足、繁荣的海龙村,我信心十足。”

    本报重庆8月25日电

分享到:
岷县因灾受损学校将全部按期开学
让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梦展翅飞翔
团中央书记处同志深入基层开展大宣传大调研活动
传达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
鄢静:三次创业引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第五届中国湖泊休闲节在东钱湖开幕
“马路特权”的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