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江干区的京惠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迁入型社区,现有居民3450人。在社区支持下,居住在该社区的诗人及诗词爱好者发起并广邀社区诗友,创建了“秋水诗韵” 诗社。
这个被称为“学习共同体”的“秋水诗韵”诗社,把每月15日定为雅集日,以诗词赏析与创作为内容相互交流学习。至今,诗社已坚持6年,还出版了第一本社区诗集《京惠诗韵》。
在杭州,类似的“学习共同体”,还有杭州清波门社区的“书山仰止”读书俱乐部、湖滨街道岳王路社区“巧妇布艺手工坊”、九堡镇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 “草根之家”等。据统计,至目前,杭州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已经有2000多个,遍布城乡。
据介绍,杭州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指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共同构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
杭州市教育局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汪国新说,通过创建社区“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民众的共同学习,增强了民众对共同体进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有效性,促进社区民众和社区的发展。
生活在同一幢大楼里,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与许多城市一样,这些年杭州城区的楼层越来越高,但邻里关系却越来越淡薄,如何缩短社区居民间距离,营造宽松温情的社区环境?
2008年,杭州开始在社区引导推动创建“学习共同体”这一中国特色的社区“学习圈”。同时,编制学习型社团地图,公布社团特色、主要人群以及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负责人联系电话等信息,方便社区群众参与;杭州市还规定,各区县(市)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零点五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
由于“学习圈”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由放松、平等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快吸引了社区居民,也提高社区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秋水诗韵”诗社2008年成立以来,以“社区培育,成员自治”为管理方针,社长负责每月雅集的命题与策划,秘书长负责人员联络与通知,顾问负责提供专业意见、主持诗作评析,记录员负责对每次活动进行记录、整理及台账制作,诗社成员发展到30多人。
杭州新华坊社区的“银发医疗队”,本是一支由社区楼道支部党员和居民群众组成的医疗服务队,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有社区居民加入,并参与保健经验的交流与互助,形成了一个医学健康知识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因趣味相同而相聚一起的“巧妇布艺手工坊”,每月活动3次,制作各类布艺手工制品,社区还将活动室提供给她们。而她们也把结合传统节日特色制作的手工布艺如端午香袋等分发给居民,既增加节日气氛,也增进居民感情。
“共同学习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湖滨街道岳王路社区工作人员周亮说,“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方式,将学习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居民间共同的语言多了,生活上也逐渐亲近起来,现在常能听到社区居民间的谈笑声。
汪国新说,社区“学习共同体”拥有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满足了居民的成就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学习共同体’广泛地活跃在社区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自然得到提升,社区的和谐度也将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