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核心议题。据报道,因为农民市民化和土地财产权利挂钩,在重庆、成都等地的户籍改革试点中,出现了不少“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农民工不愿意要城市的户口,甚至很多原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希望换成农村户籍,以分得田地,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红利。(《经济参考报》9月24日)
简单地讲一些农民工不愿要城市户口,其实并不准确。这些农民工既希望拥有城市户口,也希望能保留乡下土地,不要城市户口只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下的无奈选择。这里对应的,就是城市化的融入成本问题。
农民工融入城市,与原住市民不同。一个市民,如果长久生活在一座城市,总会有一点积累。而一个农民工在融入城市之前,他以及他的上一代或几代人是属于农村的,他们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努力全留在农村。在城乡倒挂的背景下,他们在农村的那点积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们还没有什么保障,难以应对未来的风险。就拿房子来说,绝大多数城里人总有容身之处,可农民工来到城市之初一无所有,连房子也没有,他们融入城市需要成本。
不久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曾对湖北省六个三线城市进行调研,他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有六项成本,包括随迁子女教育成本、医疗保障成本、养老保险成本、民政部门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管理费用和保障性住房支出。有测算称,一个典型农民工市民化(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共约8万元左右。这里肯定没有算上住房成本。当下,连一般城市长住居民买一套房都很吃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住房问题,显然更为棘手。
农民工融入城市,其原始积累从何而来?幸运的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放开,他们有了获得财产收入的可能。过去,农民承包的土地,要么自营要么抛荒,而现在则有了进行资产运作的可能。随着土地股份合作特别是家庭农场的破冰,农村土地逐渐走向集中经营。对于一些农民来说,他们虽然人在城里,但乡下土地可以租给他人,自己可以从中获取租金收入。按照现在的行情,在江苏,每亩地租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部分收入一定程度上贴补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本。
推进城市化的一大阻力就是融入成本,不解决它就很难有大规模农民融入城市。而目前出现的土地财产收入,虽然并不能完全解决融入成本问题,但毕竟有所助益。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让农民获得土地红利,应该就不会出现农民不要城市户口的问题。这也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所主张的,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确权要先行一步。
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这种融入应该是温情的而不是悲情的,是让农民工做富农民而不是做穷农民。重视融入成本,让农民带着“第一桶金”进城,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才是最容易得到认可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