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媒介素养:每个有手机的人都需要

任大刚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31日   02 版)

    一个小时候的同学最近联系上我,想让我帮忙写写文章,替她老公的保健品公司宣传宣传。她托付的这件事情,在媒体人士看来,实在匪夷所思。我连忙简要介绍了记者写报道必须遵循的准则,新闻机构的审稿和编辑流程,保健品的疗效宣传有何严格限定,虚假报道的法律责任等等。听得出她不太相信,甚至有些失望,觉得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我却不肯帮忙。

    我这个同学,有着体面的工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的媒体受众,难道在他们眼里,新闻机构的工作就那么随意,各种报道都可以由记者随心所欲写出来?看上去新闻机构每天都在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其实受众对媒体的误解与隔阂,不知隔了几座大山。

    很多民众并不知道,在一个正常运转的新闻机构,记者采访只是新闻制作的一个环节,后面还有编辑的文字处理,对事实和细节的推敲、质疑,标题的制作,对报道选题及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审核。但是,这些新闻出版的基本常识,有谁向民众做过解释?至少,我没看到哪家新闻机构公开过自己的工作程序,顶多公布一下热线电话或举报电话而已。

    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学者一直呼吁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一些地方的各类人群,如干部、军人、大中学生、少儿等,也在零星地开展这项活动。比如,12月25日,北京市12所大中小学就与千龙网签约,共建新媒介素养教育基地。

    想来这些教育中,一定有新闻采编流程的介绍,私心以为,这最好不过。除了一般的采编流程,公众每天接触的媒体,其实盲点还很多。比如,一篇新闻稿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如何判定一篇报道的真假,如何区分新闻与广告?更“高级”一些的,还有如何写新闻,如何设置议题议程,如何安排版面,如何引领舆论,何谓言论自由,等等。如果我们的受众对这些知识略知一二,很多由新闻报道引起的事端,恐怕也不至于搞得十分被动。

    传统媒体时代,可以通过流程控制,在受众未必知道的情况下,很好地杜绝假新闻舆论引导。在新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机构只是众多信息发布者的一部分,还有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个人都在发布信息,很多信息未经专业新闻机构核实,真真假假,混在一起,新闻与广告不分,对一般受众造成很大困扰。尤其以微博、微信的崛起为代表,预示着今后“用户生成内容”很可能成为内容生产和接受的主流方式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鉴别信息内容的真假,就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生活技巧,而很多普通人是很缺乏这一技巧的。比如,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中,就经常会看到一些媒体人一眼就分辨出的假信息。培养这种鉴别能力,民间性质的互帮互助固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组织化的教育更为重要。高钢教授曾在文章中介绍,“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光明日报》12月16日)在一个人人都可以进行公共发言的时代,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不可或缺。

    从公民权利的保护角度来说,由于理论上每个人都掌握着属于自己的发布平台,监督权的行使更为方便,同时也更为随意,那么,它有没有边界?边界在哪里?这是每一个手持智能手机的公民都需要知道的事情。

没营养的表扬是帮倒忙
记者为啥常能发现“腐败新动向”
年终考评不是事迹报告会
如何让“不在状态”的央企恢复状态
银行有责任提醒客户防骗
美国驻华大使能做些什么
媒介素养:每个有手机的人都需要
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