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双城记

我和家有时差

斌斌姑娘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11日   12 版)

    从地图上看,北京是东经116度,我家那个小镇是东经120度,如果算地方时,差16分钟,如果算北京时间,那就是一样的。不过身在北京,每次和家里打电话,总感觉两地有明显的时差。

    这在晚上尤为明显。我这里6点下班,7点到家,如果再做个饭,8点能吃上晚饭已属不易。而每次8点多给妈妈打电话汇报一天的生活,她已经坐在床上看了一个多小时电视了。所以,我们对话的精简版通常是这样的——妈妈:“晚饭吃了吗?”我:“刚刚吃好。”妈妈:“哦,那早些睡。”

    过年回家,我发现类似的对话也发生在爸爸与奶奶之间。奶奶住在老家,在那个小村庄,日落而息的规则仍然被恪守,“夜生活”来得格外早一些。晚上6点,奶奶会来电话:“你们在干什么?”爸爸:“吃饭。”奶奶:“我5点就吃完了,你们早些睡。”

    “早些睡”,大概是母亲对在外的孩子所有关心的最凝练的表达。可惜收到这句话的人往往并不当回事,于是“早些睡”也就成了“再见”的代名词。尽管如此,每天晚上10点,妈妈依然锲而不舍地给我发短信道晚安,而我如果忘了回复,她可能睡得就不踏实。

    我与家的这种时差,其实从我到北京念大学就开始了。那时候,学校食堂的晚饭从5点一直开放到7点。我往往5点就在食堂候着,吃到的都是师傅烧的第一锅菜。

    学校为了照顾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口味,菜系还算丰富,虽然都是改良版。只是有一次,我在麻辣烫窗口说:“师傅,我不要辣的。”师傅客气地说:“涮菜窗口在二楼,谢谢。”这让我突然感觉,哦,这不是家。主旨相同的故事还发生在饺子窗口,我说:“师傅,要3个饺子。”师傅也很客气:“一两起卖。”

    我大概是那会儿班上吃饭最积极的学生之一,也有同学7点才慢悠悠地去食堂,然后抱怨只剩残羹冷炙。在我的点拨下,大家都意识到,学校和家有时差。渐渐地,同学们都统一成了学校时间,6点去食堂吃晚饭最合适了呢!如何分辨新生老生,据说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他们在食堂的淡定程度:新生来得不是太早就是太迟,而且兴奋地挑挑拣拣;老生则会在第二锅菜刚上时准时前来,然后随手一指,因为“别看菜名不一样,其实味道差不多”。

    大三那年,去韩国做交换生,这下真的和家里有了一个小时的时差,韩国比家里快一个小时。起初我以为,这能让妈妈放心一些——如果我在外面玩到晚上10点,家里就还只有9点,挺早。没想到,她竟然无师自通学会了时差这回事儿,每次和我打电话都认真地换算一遍,然后诉说天下母亲亘古不变的忠告:“早点回家,早点睡。”

    在韩国我没有手机,只有宿舍电话、上网才能和家里联系。所以一旦一天不在宿舍,妈妈就略显焦虑。一天晚上,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开口问:“请问是××家长吗?”妈妈顿时心里咯噔一下。后来才知,是与我同去的那姑娘没和家里联系,她爸妈着急地找到我家电话来打听女儿的下落,天下父母,都是如此。妈妈害怕晚上的电话,在她的概念中,晚上8点以后打来的电话,都有些让人紧张。

    毕业后,虽然也是在北京,但发现这个城市的不同人群会有不同的时间。睡得早起得早的,是遛鸟的老北京大爷;睡得晚起得早的,是朝九晚五的公司白领;睡得晚起得晚的,可能是我这样不用坐班的人;而睡得早起得晚的,这幸福的人儿你在哪里?

    今年回家,赶上10年不遇的初中同学聚会,言笑晏晏间,转眼已逼近午夜12点。虽然之前和家里打过招呼会晚回家,但心中一直惦记妈妈会不会来催促。但那天直到快1点,爸爸才来电询问。回到家,灯照例为我留着,妈妈终究还是又从床上起来。

    我说:“妈妈别看了,门我锁好了。”她仿佛被看穿心事般不好意思地笑笑,转身缓缓地走回卧室。此时已近凌晨两点,我的一天刚刚结束,而家人为了等我,也牵就了我的“时区”。

你与这个城市的蜜月期
我和家有时差
是主人也是过客
再见,叔叔
报一个既体面又保守的数字
新坐骑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