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的牵挂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07日   05 版)

    徐本禹,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现团湖北省委学校部部长

    1999年,我从山东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在大学里,有一件事情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1999年的初冬,同学胡源的母亲来学校看望他时,看到我身上只穿着一件很单薄的军训服,就把原本送给胡源的衣服送给了我。“别人帮了自己,自己理应为别人做点啥”。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学校里做过义务投递员,在食堂里收拾过餐具、在草坪上捡过垃圾。那时,我心里很快乐,一种给别人带来方便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让自己渐渐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

    2002年暑假,我与4名志愿者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支教23天。回到学校后,一直牵挂着那边的孩子们。2003年7月,我考上研究生,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放弃读研的机会,重返贵州支教。我的母校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为我保留了入学资格。重返贵州后,我先到岩洞小学支教一年,接着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一年。

    刚到岩洞小学支教的时候,由于孤单寂寞,我曾经有两次从睡梦中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巾;由于不习惯天天吃玉米饭、酸汤和辣椒,我还得了严重的胃病。在大石小学支教期间,为了领取好心人捐赠的物品,我经常行走在大石小学到大水乡的那条28里山路上,一星期要走五六次,来回一次要走3个小时。有一次,我竟一边走,一边打起了瞌睡。

    支教期间,虽然生活过得艰辛,但我收获了许多感动和幸福的泪水。我要结束支教的时候,学生王敏哭着唱了我最喜欢的那首歌《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因为感动,更因为不舍。

    带着这份牵挂与不舍,后来,我先后20多次去贵州看望那里的孩子们。每次去,我都尽可能地再走一遍那条28里山路,因为那条路给了我成长的磨砺。

    两年的贵州支教,让我懂得了以一颗感恩之心对待他人。2002年暑假,我们结束在岩洞小学的支教,走的时候,学生雷来福的妈妈特地给我们送来了50个鸡蛋。不管我们怎样拒绝,雷来福的妈妈还是把鸡蛋硬塞给了我们。后来,我在雷来福写的作文中得知,这50个鸡蛋是雷来福的妈妈挨门挨户向邻居家借来的。我把这份感动珍藏在了心底,一直到现在。

    2008年,我走上了共青团的工作岗位。起初,我内心充满着困惑,困惑的是,不能像原来那样拿出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志愿服务工作。后来,我渐渐地体悟到,把志愿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中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志愿服务呢?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和贵州支教时的艰辛比一比,怕啥;工作加班的时候,和贵州支教时边打瞌睡边走山路比一比,累啥;爱人孩子不在身边,和贵州支教时的孤独寂寞比一比,那算点啥。有一天深夜,我办公室里的两根灯管同时熄了火。那一晚,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我想起了我的爱人和孩子。想起她怀孕期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老家,想起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我才来到她的身边,我心存愧疚,更多了一份牵挂。

    现在,志愿服务成了我最好的“生活伴侣”。周末,我会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小伙伴一起走进福利院、走进盲校。特别是在盲校,当我们听着孩子们用心唱出的歌声,我们的内心仿佛宁静了许多,泪水经常模糊我们的双眼。与其说,我们来帮助他们,还不如说是他们教会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有人经常问我,“志愿服务给你带来了什么?”我说,参与志愿服务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富有的人。在贵州支教期间,我认识了我的爱人。与此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那些感动和挂念,都是值得自己一辈子去珍藏的精神财富。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和体会,那就是:把奉献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把艰辛当成一种生活磨砺、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还需加油!还需奋进!我们永远在路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5月07日 05 版

我们永远在路上
我的牵挂
十年,爱的传递
感谢有你
我眼中的本禹和本禹们
我是你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