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十年,爱的传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07日   05 版)

    我们的故事要从徐本禹说起。

    出身贫困的徐本禹,成长过程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后,他下定决心要传递这份爱心。2002年7月,徐本禹和同学赴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狗吊岩村是乌蒙山区的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孩子们是在岩洞中用石头垒成的课桌上课。徐本禹被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刺痛,队友们完成任务后离开了,他又坚持了半个月。走的时候,孩子们硬把几个鸡蛋塞进他的背包里,他们擦着眼泪,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徐本禹流着泪,庄重地给孩子们承诺:“毕业后我一定回来”。

    2003年3月,徐本禹考取了本校硕士研究生,但他觉得,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兑现自己的承诺,于是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读研的机会,回到山区继续支教。学校决定破例为他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并为他提供经济资助。因为一句承诺,徐本禹独自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两年。

    2004年,学校彭光芒教授和范敬群老师去当地考察。回校后,彭光芒教授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以“南湖居士”的网名,在网上以纪实图文发了《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帖子在数小时内就因跟帖数量过多而导致服务器堵塞。很多网友在回帖和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2004年,徐本禹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2005年由华中农业大学捐建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新校舍落成。“六一”国际儿童节那天,孩子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室,校园成了最快乐的地方。

    此后,学校决定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募优秀志愿者继续支教活动。10年的爱心接力,已经有66名研究生志愿者参与其中。

    支教的那一年,我们爬过最多的山,摔过最多的跤,吃过最多的土豆,喝过最多的酸汤。但是最难熬的日子还是在冬天。山区天冷,还经常有冻雨,我的10个手指冻了个遍,又疼又痒,常常彻夜难眠。医生说右手小拇指二级重度冻伤,再晚一点可能要坏死截掉。妈妈抚摸着我长满冻疮的手指,泪流满面。我当时也想哭,但最后还是强忍着对妈妈说,没事。我跟妈妈讲,那一年,我收到了最难忘的礼物。山里孩子腼腆,不会大声说我爱你,却会用行动表达他们的心意。当我们手中突然被塞进一两个鸡蛋或者一块芝麻饼干,还没来得及看清是谁时,孩子们就跑开了。在教师节或是某一天清晨,宿舍的窗外会被摆放上几束野花,幸福就这么突然地涌上来。

    那一年,我读懂了成长。在我支教期间,华农的学生李满营被确诊为白血病。消息传到小学,孩子们把这位远在武汉的大哥哥当作自己的亲人,纷纷画画、写信送上自己的祝福。知道治病需要花很多钱,三年级的严洁,每天放学后跟着妈妈上山挖药材,卖了5块钱,同班的王春兰卖了4个鸡蛋,凑了两块钱。一枚枚硬币,一张张被攥得皱巴巴的纸币,汇集起来,送到武汉。孩子们用一颗颗真诚善良的心,学会爱,传递爱。是爱,让他们成长。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重重变化正在大山中悄然发生。

    大石小学当年的破木楼已经被新教学楼取代,学校里有了爱心食堂、爱心书屋、多媒体设备。在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项目支持下,有了“七彩小屋”。有些孩子去过武汉、来过北京。200多名当地教师走出大山到武汉交流学习。

    所有变化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人的变化。10年前,孩子们的表情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今天,孩子们的笑脸像阳光一样灿烂。更令人欣喜的是,大石小学毕业生中有7人考上大学,其中一位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她就是康胜美同学。

    当年孤独的支教者如今已发展为一个成建制的爱心组织,它有一个骄傲的名字,“本禹志愿服务队”。服务队里有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等一批团队,队员1200多人。他们以各种形式,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这是一个爱心传递的感人故事,故事没有终点。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徐本禹”,正为梦想,为青春,感动而行动,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丁洁,“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5月07日 05 版

我们永远在路上
我的牵挂
十年,爱的传递
感谢有你
我眼中的本禹和本禹们
我是你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