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已成中国人最大心病的今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告诉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着健康、绿色、质朴的食物,这些东西大都来自乡野”——青翠欲滴的竹笋,在雨后第一时间被挖出来送上餐桌;应合着时节萌发的蘑菇,成了一家人辛苦劳作之后的享受;藏族小伙冒险爬树割取的野生蜂蜜,来不及下树就被急着塞进嘴里;黄土高原窑洞外高悬着的一帘帘手工挂面;东海渔船上闪闪发亮的渔网里蹦着的肥美鱼虾,连常常见的豆花、煎饼、红烧肉,看着都那么活色生香,让人食指大动。
不把镜头聚焦于星级饭店里的精细美食,而是跋山涉水去寻找平民餐桌上的普通一餐,正是“舌尖2”如此广收人气的谋略,也是总导演陈晓卿的良苦用心。
一次,陈晓卿去一个厨师朋友新开的饭馆吃饭,上来一盆牛肉,后厨非要用3D技术打出个“函谷关”,还有一道菜居然把山药削成了毛笔的样子,一支支挂在那里拗造型。在陈晓卿看来,中国人所崇尚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如此追逐“文化含量”,或许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食物本身缺乏信心。
的确,走出荧屏,现实生活中的食物越来越让人们没有信心。
近些年,关于食物的话题还少吗?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少了,雌激素却超高几百倍,导致幼儿性早熟;红薯粉不是红薯做的,而是玉米粉加水泥做出来的;猪是瘦肉精喂出来的,牛肉是猪肉“加工”出来的;鸡蛋不是鸡生的而是人“造”的,连老百姓深信不疑的柴鸡蛋,都是给鸡吃蛋黄精的结果;鸡鸭禽类是激素催大的,从破壳到上市竟然不到两个月!这些都是餐饮业内“公开的秘密”。
肉食不敢吃,蔬菜一样不让人放心。那些瓜菜,只要长出个花把把,用激素一喷,只要两三天就可上市,并且还特嫩、特有卖相。刚刚割过的韭菜只要三天又可以长到一尺长。水果更是用膨胀剂、催熟剂、增甜素催出来的。除了家喻户晓的毒奶粉、毒火锅、毒馒头、地沟油,还有更令人发指的,黑心作坊用死猪肉灌香肠,放添加剂掩盖臭味,用四处收集来的肮脏不消的毛发配制酱油……花样百出,令人发指。
追看“舌尖2”,有人是为了找回儿时“妈妈的味道”,有人是为了捕捉渐行渐远的乡愁。而对广大的“吃货”来说,看到美味又健康的传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欢欣鼓舞、激动万分的呢?
“我们挖掘的是那些民间的真正用心、投入情感去做的食物。当你投入情感的时候,你就不会昧着良心。”陈晓卿说,“舌尖2”包括了300多种美食,菜量比“舌尖1”要大得多。而且人们会发现,不管环境如何,不管生活水平怎样,中国人都善于把最平凡的东西做出最极致的味道。
“舌尖2”里让人感觉“很有爱”的还有各种朴实的美食观,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应季的、当地的食材才是最好的食材,真正的美味,都是属于自然生长、手工制作的;如,“食物+欢乐=健康”,和家人一起愉快地进餐,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如,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些渗透在美味中的哲学,比美味本身更入味入心、养料丰富。
舌尖上的美味在左、舌尖上的毒素在右,都市人在它们之间找到了品味美食、拒绝毒素的朴素生活。
近来被网络盛传的“舌尖体”里有个关键词,叫“自然的馈赠”。在人工食品大量生产、大量食品被过度加工甚至恶意加工之后,人们才明白:食材到餐桌的距离越短,中间环节越少,食物被“干涉”的机会就越少,就越健康。遗憾的是,被工业化生产方式全面包围的当今,不论是耕种还是烹饪,传统都在渐次消失。“舌尖2”不但在展示美食,它甚至是对“被污染的生活”的叹惋、摒弃、拒绝和控诉。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