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半年,“6995”,一个谐音为“来救救我”的移动短号,就成了云南保山市昌宁县31万山区农民随身携带的“小喇叭”、“对讲机”。昌宁县用信息化方式打通了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个短号码的产生来自一位山区农民的抱怨。
“以前农村有什么事情用小喇叭向村民一喊大家就都知道了,现在有了手机,却得一个个打电话,话费高不说还浪费时间,要是手机也有小喇叭的功能就好了。”去年6月,昌宁县新厂村村民左玉春对前来调研的昌宁县政法委书记杨开东说。
昌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97%土地面积都是山区,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澜沧江畔的深山峡谷里。群众有灾有难时“远在深山无人帮”,这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心病。
左玉春的一句话,在杨开东心里激起了大波澜。他立即向县委领导作了汇报,这个小建议很快成了常委会的议题。
“许多农民兄弟不会写短信和看短信,甚至连手机上的‘#’和‘*’两个键都分不清。只有用最简单的方式才能解决群众的困难”。杨开东说,“因此,我们对软件开发商提出了3个基本要求:简单、便捷、实惠。”
经过6次讨论和大量实验,很快移动短号“6995”最先在新厂村投入使用。10~20户村民的手机号为一个群组,一人拨打,组里的其他人可以同时接听和讲话。
开始,村民并不看好这个短号,认为无非是几个干部弄着玩的。然而,一场滑坡让村民认识到了“6995”的便捷。
一天晚上10点左右,持续的强降雨让村民吴付正家的房子地基严重开裂、瓦片滑落,眼看摇摇欲坠的房子就要被冲进澜沧江,他拨通了“6995”。5分钟后,10多名接到电话的村民赶到,将他的家人和3头大水牛撤离到安全地带。
几天后,村民李正华的妻子在家用粉碎机打米糠时,不小心引起火灾,她拨通“6995”三四分钟后,村里30多名村民拿着水桶、梯子和拖把等赶来。因为扑救及时,家中除了一间厢房被烧毁外,其余房屋和财产都保住了。
现在,曾发生车祸的祁建宁身体已康复。不久前,他开着农用车和一个村民去拉化肥,在山路拐弯处刹车失灵造成翻车,祁建宁被压在驾驶室内动弹不得。一位路过的村民立刻拨打“6995”,15分钟后,10多个同时接听到电话的村民、交警骑着摩托从四面八方赶来,将两人救出。“山区拨打‘120’、‘110’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是‘6995’救了我。”祁建宁说。
使用的人越来越多,“6995”不仅实现了村民互帮、生产互助、警民互动,也极大方便了基层干部的工作。
“以前通知大事小情,不要说找群众,就是找社区小组长都得一个个打电话,每个月的电话费要200元左右。”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德寿说:“有了‘6995’,一个电话就把所有小组长找到,又省时又省钱。”
这天,他在社区居委会门口,将手机调为免提,告诉各社区小组长有重庆老板来收菜,价格是3元一公斤。小组长再以同样的方式将信息告诉村民。李德寿说,蔬菜上市时,通过“6995”这个平台传递收购价格,让农民择优出售,平均售价提高了0.3元。
据悉,截至今年3月底,昌宁县13个乡镇、113个村、1757个村民小组、83110户农户使用“6995”,共编成3190个群组。群众通过“6995”呼叫29293次,其中用于烤烟、核桃、茶叶、甘蔗等生产互助的28958次,用于报警的57次,用于滑坡、房屋塌陷等抢险救灾、交通事故救援、林政管理等农户邻里互帮278次。
为保证“6995”的畅通运行,中国移动昌宁分公司专门安排3名技术员为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同时全县13个乡镇都配备了技术人员,负责辖区内的系统维护。老百姓拨打“6995”完全免费。
目前,“6995”已经在保山市逐渐推广。杨开东说,在城镇,许多社区都面临着常住人口多、流动人口变化大、社会治安情况复杂、管理人员较少、管理任务繁重、社区服务滞后等问题,“6995“还将有许多新的拓展功能,来解决基层管理人手不够、力量不足和‘空白地带’的困窘。比如保山市隆阳区明祥社区就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推出了城市“6995”关爱互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