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中国知名演员,2010年6月受邀出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2013年6月升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4年间,姚晨先后自费探访过菲律宾马尼拉的城市难民、泰缅边界的梅拉难民、埃塞俄比亚难民营和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4年来,她也见证了中国公众对难民问题认知的变化。借助在中国社交网络平台上超过7000万“粉丝”的影响力,她持续为难民发声,得到了联合国难民署的赞扬。
6月1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姚晨。
中国青年报:参与难民工作4年以来,你觉得中国公众对难民问题的认知有变化吗?
姚晨:事实上,4年前当我最初应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的时候,连我自己都不太清楚难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但情况在不断改善,去年在百度搜索引擎发布的“十大公益热搜词”中,“联合国难民署”已排名第四,这让参与了这项工作的人都感到兴奋。最初的时候,我每发一条与难民有关的微博,留言评论往往“惨不忍睹”——许多人质疑说,为什么你只关心外国的难民而不关心中国的“难民”?因为那时许多人对于难民的概念是有误解的。我甚至会一条条回复这些评论,去解释难民的定义。但从去年开始,我发现不用我再去解释了,有许多网友自发地在帮我回复这些质疑。我很感谢他们,这些网友也给了我信心。
中国青年报:你曾多次与难民近距离接触,哪些经历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姚晨:可以说,每一次都印象深刻。
我们在马尼拉时曾探访过一位难民,他开有一间公司,但他的员工都不知道他的难民身份。当他兴致勃勃地向我展示他自己设计的房子时,从他的设计图上,我能看出他内心的阴影。在他的设计中,是一层又一层的保护,不管是电网还是铁丝网,都非常坚固,他也经常用到“坚固”这个词。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家的渴望,也可以看到他潜意识中的不安全感。这让人觉得心酸。
去非洲的探访,是最让我震撼的一次经历。你本来有一肚子问题要问,却不知道如何张嘴。在那种生存条件下,如果我问:“你想念你的丈夫吗?你想回到你的祖国吗?”我会觉得这种问题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他们的最大诉求可能就是活下去。
中国青年报:除了最基本的物资,难民们还有哪些方面的需求也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姚晨:心理上的抚慰,尤其是许多儿童需要心理辅导。许多难民都会产生一种想法,他们离开了故土,似乎被连根拔起,感觉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们。他们很需要别人需要他们,所以我们每次去探访时,都会给他们传递一个信息——我们一直在关注你们、我们很需要你们。当然,物资是最基本也是最急需的。
中国青年报:我们普通人能为难民保护工作做些什么?
姚晨:我想,首先是关注。有关注才会有改变。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难民。比如今年5月我们刚刚去探访过叙利亚难民,就是因为叙利亚内战已经进入了第4个年头,一些机构对叙利亚的关注度已经有所降低。但是实际上,现在每天都还有成千上万的叙利亚难民涌入周边国家。我们去探访、去关注,其实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叙利亚这场战争上,聚焦到叙利亚难民的身上,给难民更多的支援。
中国青年报:几次探访难民的经历,是否也会引起你对当下生活的一些思考?
姚晨:当然会,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去探访,不仅仅是我们向难民们传递力量,难民们也给予了我一些回馈、一些力量。而且,只有你亲自去看过那些地方,才会真正感受到战争对人的摧残是如此残酷。建设是困难的,但摧毁往往只在一瞬间。每次我去探访难民回来,都会祈祷自己的国家国泰民安,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
本报北京6月19日电
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