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处于华中地区的湖北也相应实施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在这两个计划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这所位于鄂西北的工科高校均榜上有名。三年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作为试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要裁剪“好材料” 一定先要有“好师傅”
汽院有着不同于国内其他工科高校的独特基因——脱胎于东风汽车公司的汽院与东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长期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加之学校通过聘请兼职教授、“访问研究员”、青年教师下厂实习等一系列不断强化的措施,建立了一支创新型双师队伍,而东风公司现代企业的大工程背景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平台。
学生们如同一块块“好材料”,为了把“好材料”剪裁好,汽院成立了阵容强大的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里面的“师傅们”可谓高手云集。这个委员会由学校、东风公司、企业及行业等部门负责人,资深工程师,校内教师、德国工程教育教授联手组成。专门负责研究审定“两个计划”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实施方案;指导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及改革;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好材料”绝不能浪费 必须要精心设计
当然,“好材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两个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汽院制定了高强度的进出竞争机制。以卓越计划试点T1013班为例,该班从机械学院几百名新生中选出35人,第一学期过后,就有48%学生转到了其他平行班级,同时,27名其他平行班中名列前茅的学生被调整进入到该班。调整幅度之大,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面对着一块块“好材料”,师傅们可谓是马虎不得,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优化方案。
首先对于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在学校原有“二、三、一”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形成了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成了学生们热烈参与的“群英会”。在教学上,实行小班式授课,全力推行研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引进CDIO式教学及团队式教学模式。机械学院任柏林老师通过“实例导入,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并创造性地开展《机械制图综合训练》对学生进行测绘、三维建模、手工绘图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上,学校副校长毛高波进行了大量教学改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交流和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这些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挑战各种难题,也使课堂不再是“沉默不言”的一潭死水。
“一张考卷定英雄”的老式考核办法被舍弃了。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小测验、小论文、报告、讲演等环节成为新的重点,教学改革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
实践才能出真知。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加大实践量,每个学期末给学生增加两周的专业实践实习,每个学生累计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特别是在企业实践环节严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生以三人小组为单位,通过导师提供的实习场所和现场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动手能力。
“好材料”一定要融入国际化元素,必须要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为了培养学生们国际化视野,学校决定每年邀请1~2名东风公司专家讲学和讲课;选拔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安排部分学生到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
围绕“两个计划”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好材料”日益显露光彩。据统计,“两个计划”试点班的学生四级通过率较高,班级每学期的平均绩点都在各学院名列前茅。在机械学院,T10级的卓越试点班的学生许多都在中国500强或上市公司就业。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两个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收获了丰硕成果。在FSC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上,“两个计划”试点班的学生脱颖而出,纷纷摘得国家级一二等奖,50%以上的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奖励,充分体现了“两个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魅力。
“我们一直在努力践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办学理念。”汽院党委书记王超、校长钟毓宁介绍说,“以实施‘两个计划’项目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支撑,深入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努力形成以现代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能力为要素,以工程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国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