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36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崛起的过程中也发出巨大的声响。如今,我们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周边的局势和之前似乎有了巨大的改变。大国之间的博弈也愈演愈烈。
近日,改版后的“搜狐读书会”推出第一期。据搜狐读书主编朱利安介绍,读书会将以一个宏观命题作为开篇,再以细微处做切口深入探讨,因此将视角锁定“大国博弈”的话题。读书会邀请作家孙皓晖,以及空军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军事理论家乔良,学者雪珥就历史经验,对谈大国博弈的当下思考。
孙皓晖曾创作过由6部11卷组成的小说《大秦帝国》。它记述的就是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经过几代君臣的努力,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历程,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可谓是“大国博弈”的历史案例。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实际上是中美的博弈
雪珥:什么是博弈?
孙皓晖: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朝,是我们文明的根源。今天所知的大多数遗留下来的语言的根都是从那个时候来的,博弈这个词也一样。实际上,“博”是春秋战国之前流传的一种赌博游戏,叫博戏,博弈就是对棋。当今,它扩展成了国家政策之间运筹论的概念。大国博弈的本质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策略的较量,而是一种全面的较量。
乔良:实际上“博弈”进入中国非常晚,我们开始把它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大国的概念不到10年。就“博弈”的概念来说,我们从历史上的“先进者”,变成现代的“后学者”。
雪珥: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的博弈期?
孙皓晖: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国博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现当代以后,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站到了世界的经济舞台。真正的“博弈”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以后,中国的实力凸显于世界舞台。可以说,战国时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则是我们进入大国博弈的现实阶段。
雪珥:在当下中国的国防和安全局势下,我们被卷进了哪些大国博弈网?有哪些大国在参与博弈?
乔良:虽说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地区出现危机、冲突,各个大国的力量或者区域性势力都会被卷入,如中国和日本因钓鱼岛产生的争端,这背后没有太多的大国置身事中。要说有,其实就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在这个地区较量。既然说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为什么没有看到中美之间的冲突?这就是美国的聪明。美国人并不愿意自己走到前台上来,而是让它的代理人遏制我们,还要跟中国争夺亚洲的领导权。
雪珥:这是中美之间的博弈,而不是中日之间吗?
乔良:中日博弈是安倍的盘算,他要达到的目的是借美国重返亚洲。安倍的目标首先是废除和平宪法,他不可能一步做到,先要做的是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使日本人终于获得“二战”后失去的国家交战权利。
如果东北亚自贸区谈判能够成功,亚洲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如果东北亚自贸区还不停下脚步,它有可能整合东南亚,形成整个东亚自贸区。东亚自贸区的出现就会使世界的格局彻底发生改变,那就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出现了,世界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霸权就不复存在了。
最出色的政治家是处理好每天的国务、政务
雪珥: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狼性”和张扬的时代?
乔良:如果你认为扩张才叫狼性,那么中国从大一统之后几乎没有主动扩张过,差不多都是别人来侵犯我们,应该说我们已经没有狼性了。真正的狼性时刻,是夏商周秩序大乱之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时代,中国人的狼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到了大一统之后,逐渐地为了巩固统治,我们需要秩序。
孙皓晖:我不赞成用狼性来概括我们民族的生命状态。还是用“我们曾经的强势生存时期”来讲比较好。因为我们民族的文明,根是前三千年,那时最大的特点是强势生存,在处理历史转折和危难时,我们都表现出强大的智慧和对文明的自信,以及跨越艰难的能力,所以在那个时候是强势生存的文明。
雪珥:美国历史中小仗不断,在中国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这个特点,为什么大国热衷于打小仗?
乔良:真正的强大未必通过战争体现。比如说美国,它虽然强大,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本没有打过其他大国,它打的都是小国,让人以为它欺软怕硬,这是误解。为什么要打小国?打小国对世界,对美国,对全球经济的损失最小,这是为了改变资本的投向,改变资本的流向。美国为什么打伊拉克?因为美元和石油交易是挂钩的。美国人通过打仗打高了油价,打出美元需求。
孙皓晖: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大国要合理利用小型战争来调节周围的环境。在大和小这个问题上,荀子有一个理念——积微。意思是很多君王好高骛远,认为战争、大型的赈灾活动,或者大型的变法才是展示能力的好机会,但是他们很难碰上这样的大事。如果每代君王只注重大事,国家肯定会灭亡。所以荀子主张政治积微而成,最出色的政治家能处理好每天的国务、政务。
雪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周边的局势似乎变得非常险恶。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与不重视积微有关?
乔良: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讲。但是,中国的事情很复杂,有些人认为,韬光养晦的政策在今天是不是应该被修正?其实他们没有对中国周边的形势进行深入判断。我特别喜欢岳飞的一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很多人熟读兵书,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去用。
雪珥:近年来,我们对外没有直接的武装冲突。军队通过什么来保持活力?
乔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军队一直停留在原地。我们丧失了很多,包括思考能力。只有台海军事演习,以及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等事实,才使中国军人醒悟。中国军队急起直追仅15年,需要转变、消化的东西非常多。今天,这支军队还有不能适应中国发展步伐的地方。
有一次,我讲课时,有人问我,某个小国经常派他的军队去抓我们的渔民,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吗?我回答说办法是有,但如果它与我们一贯的方针发生冲突,我们能去实行新的决策?像今天,我们大谈非战争军事行动,认为就是对外维和、撤侨,对内抗震救灾、抗洪救灾。错!非战争军事行动也可以“开枪”、可以“流血”,看看美国是怎么炸中国使馆的。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永远不了解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精髓,也不可能为这个国家做出像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示范,说白了就是做一只“和平鸽”。
大国博弈是法则与艺术的较量
雪珥:大国博弈当中实力和技巧哪个更重要?它们是什么关系?
孙皓晖:大国博弈中,有两个基本部分:一部分属于法则;另一部分属于艺术。所以可以把大国博弈称为法则与艺术的较量。
所谓法则,是那些不可动摇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国必须达到的基本要素。第一,高度文明。在战国时代,秦国就做到了这一点。整体文明水平显然比其他国家要高。第二,法治社会。这在战国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进行过至少两次以上的变法,变法强国在当时建立法治社会过程中,是大国博弈最基础的硬件。第三,经济实力。第四,合理的军队体制。第五,合理的庙堂决策机制。这些都是大国博弈法则部分。从基础上决定一个大国能不能在全面较量中最终获胜。
什么叫艺术?像外交战略的提出,用人制度的建立,官员的任免,以及那些需要人来决定的东西。商鞅说,“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其实大国博弈中戏剧性最强的、最构成华彩篇章的部分是艺术的部分,最艰难的部分是法则部分。这两部分都不可或缺。
雪珥:如何总结大国博弈的这个概念?
乔良:谁也不会为了博弈去博弈,我们不是运动员。最终,博弈是为了完成大国崛起。让中国的GDP超过美国,军事力量超过美国,或者跟美国持平,经济力量足以跟美国抗衡,科技力量也成为世界一流。我们认为这就是崛起,其实还差得很远。
真正的崛起是为世界提供一种文明。你可以不喜欢美国,但是它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金融框架。在这种框架内,人类可以进行交流和交易。在想要完成大国崛起,我们应该想一想能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文明。
本报记者 张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