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读史

从《永别了,武器》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黄志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04日   02 版)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德国的支援下,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随即,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德国相继向俄、法、英宣战。一战中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多,最终以德、奥匈等国战败而结束。

    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对这场战争的研究,不仅会使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本质,也会对人类社会需要持续的和平有了清晰的感受。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并非仅仅如过去所说,主要归咎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国主义,实际上,俄、法、英等同样要承担这场战争的责任。 

    在文学作品里,作家一般大多用平视的眼光,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与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 1929年他写成的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此书以海明威自己参战的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海明威用精炼的语言,以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伪和非理性。它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1915年5月,意大利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战争开始之初,意大利曾占领了几个奥匈的城市,但随后意大利战线就陷入了胶着状态。后期协约国增兵意大利,最终使意大利以胜利告终。

    《永别了,武器》中故事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热血的美国青年。在大战期间,他参加红十字会并志愿到意大利战场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发现战友们因厌战而情绪消沉。在部队撤退中,他毅然脱离部队,在和有孕在身的凯瑟琳会合后,历经艰险最后逃到瑞士。他们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不幸的是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亨利所爱的人,让他一个人孤身只影漂泊异乡。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深刻揭示了战争留给青年一代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直白而深刻地将自己的反战思想表露出来:“战争是最为残酷与罪恶的,它除了为人类带来死亡与毁灭,毫无其他意义。并且战争不仅能够摧残人们的生命,还会对人的精神带来不可愈合的伤痛。”海明威认为战争“一无是处”、“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事情会比战争还糟糕了”。

    书中处处可以见到作者对战争以及战争发动者的谴责,正是那些人煽动年轻人满怀激情地参战,让无数的青年士兵遭受到严重的伤害,让他们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海明威在小说中,并没有去区分战争的双方是否正义,而是直接去谴责这场战争本身,这与历史学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新结论惊人的一致。

    如今,战争的幽灵仍在地球的上空游荡。MH17血的惨剧将世人重新带到东欧这个火药桶。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仍然不能战胜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冷酷无情。时光流逝了百年,战争和技术进步的交织,更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也许世界规模的大战不会重现,但现代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却常将人类一次又一次推向毁灭的悬崖边;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正在启示我们:为制止战争,人类还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黄志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8月04日 02 版

金砖银行:大鹏之动与骐骥之速
艾丰:城镇化是经济转型的“牛鼻子”
重走“小平小道”
也说甲午战败的文化反思
大老虎被查 反腐没有禁区
从《永别了,武器》看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