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9月1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在中亚感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亲和力

本报特派记者 关健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11日   05 版)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市绍德穆尔大街32号,是一家名叫“丝绸之路”的工艺品专卖店。早在2005年11月就已开业的这家商店,最近迎来了不少新面孔,不仅有来自各国驻塔吉克斯坦使馆的外交官,还有来自中国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人们络绎不绝地光顾这里,选购塔吉克斯坦的青金石饰品、阿富汗的手织地毯、中国的刺绣、波斯的雕刻摆件,等等。

    店主得意地告诉本报记者:“我这里有整条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工艺品。”显然,店主的话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因为人们很难说清楚,当年的“丝绸之路”到底包括几条路线、包含几十个国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店主很有先见之明,他为小店取的这个名字,近段时间来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战略内涵,并已成为网络热词。记者尝试用中文、俄文和英文三种语言分别在网上搜索“丝绸之路经济带”,共查到数千万个搜索结果。

    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青春

    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将到访塔吉克斯坦,并出席在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这是习主席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二次中亚之行。就在去年9月习主席首次到访中亚时,正式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许多国家政要、学者、媒体关心、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这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了青春。

    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辟的一条贯通东西方的最长的商道。这条古道把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交融荟萃起来,为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认同此说并沿用至今。

    但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古“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相较千山万水阻隔的陆地,海上交通显得更加便捷畅通。渐渐地,“丝绸之路”成了仅仅保留在历史书上的老概念,成了象征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商贸交流的旧符号。人们怀念那条古老商道的繁荣,却似乎无法让它与现实“时空穿越”。

    习主席2013年9月首次访问中亚时,以更具时代感和历史纵深感的多维视角,为世人勾勒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图,一下子让这个老概念和旧符号获得了新的历史坐标系。对中国而言,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能带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为中国经济腾飞增添新的动力。对中亚国家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激活了他们的陆权优势,为他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亚各国深处欧亚大陆腹地,没有出海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明显的地缘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却让中亚国家一下子变成连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快速发展的亚太经济圈的最短桥梁。劣势顷刻间变成优势,这不能不让中亚各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中亚人民已经享受到福利和便利

    中亚国家各界也在细细琢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具体内涵。有人狭义地把它定义为中国通过中亚通往欧洲的公路和铁路,有人把它扩展解读为中亚通向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还有人把它解释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等等。但是,这些说法似乎都无法准确诠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丰富含义。对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概念,人们似乎一时间又难以理解透彻。

    在塔吉克斯坦近一周的实地采访,让记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这“五通”概念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在杜尚别市内,随处可见“中国元素”:饭店大堂摆放的座钟、鲁达基大街边上的华为和李宁专卖店、商业区兑换点的人民币外汇牌价、老百姓家里安装的格力和海尔空调、大市场水果摊上用的遮阳伞、日杂店里摆放整齐的中国日用品……所有这些都与中国有关。

    与这些细微之处的“中国元素”相比,杜尚别还有更抢眼的“中国标识”。据记者了解,近几年新落成的塔吉克斯坦总统府、议会大楼、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外交部办公大楼、索莫尼广场、机场等地标性建筑,都出自中国建筑工人之手。

    今年1月10日,由中国新疆特变电工公司承建的“杜尚别2号”火电站并网发电。这大大缓解了塔冬季电力紧张的难题,完全建成后,将解决首都40%的居民冬季用电和供热水问题。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杜尚别实施的“平安城市”工程(也称杜尚别交通自动管理系统),已覆盖该市71条街道和一些城市广场,系统投入使用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了80%。

    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塔吉克斯坦老百姓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中塔双边合作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新变化。记者这些天在塔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在城市里的大街和广场,还是在偏远山村,许多塔吉克斯坦百姓都热情地打招呼。记者相信,这些普通百姓也许无法准确说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概念,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他们正享受着这个经济带带来的福利和便利。

    高人气来自中国的和气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持欢迎和支持态度,也有人在观望甚至怀疑。个别俄罗斯媒体担心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原料附庸”。俄学者鲍里斯·古斯列多夫曾坦言,“俄罗斯或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视为挑战,原因不在于该构想具有反俄倾向,而是因为,中亚地区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这使得俄罗斯在心理上对该地区具有特殊情愫,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人则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让他们那个半死不活、数次易名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再次沦为纸上谈兵。日本也害怕“丝绸之路经济带”冲击他们精耕细作多年的“丝绸之路外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持上述观望和怀疑观点的人,恰恰忘记了一点:中亚的大门是敞开的,中亚国家有权独立选择对外合作的对象和方式。无论中亚局势如何发展变化,过去那种某一个国家在中亚“单独主导”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的事实证明,“上合组织”已成为促进本地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重要建设性力量。“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而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精神也与“上合精神”的内涵相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理念,正是开放包容、共商共建、互利共赢。中方根本不想也不会去“排挤、挤占、侵占”任何一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而更愿与各国一道,按着先易后难、日积月累的方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受益者不单单是中国一方,而是包括“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与中国结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沿线所有国家。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吸引力,并非来自中国的威慑力,而来自中国的亲和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人气,并非来自中国的霸气,而来自中国的和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导效应,并非来自中国的“主导”,而来自各方的“疏导”。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那就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本报杜尚别9月10日电

本报特派记者 关健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9月11日 05 版

在中亚感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亲和力
东盟多国开启修宪模式各有盘算
“重返太平洋”一说有误会
中级车市观察:“黄金”成色谁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