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21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珍惜与中青报的缘分

董兴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21日   01 版)

    当我第一次踏上列车,来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开始大学生活,再回过头看生我养我的家乡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她是那么偏远、贫瘠。

    我的家乡是如此偏远,在沂蒙山区最深处,潍坊、淄博、临沂三市交界群山中的一个小村子;我的家乡是如此贫瘠,直到我16岁,去100多里外的县城读高中后,才有机会认真地阅读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就是《中国青年报》。

    读高中之前,对报纸的概念就是经常看到村里人从村委会拿回家一堆报纸糊墙,而对于新闻是什么,则一无所知。2007年,高二下学期时,我在班主任的办公桌上看到一份报纸,鲜红的名字是《中国青年报》。顺手拿起来翻看,看到后来对老师提出带回教室接着看,班主任欣然应允。

    从那以后,我开始隔三岔五跑到班主任的办公室,把老师们已经看完的《中国青年报》收集起来拿到教室和同学一起传阅。

    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真正接触报纸。后来,班主任就让我把办公室所有的中青报都拿到教室里,分给同学们看。

    我担心传阅之后,报纸被弄散了,就把每一期报纸都订成一册。就这样,即便是县城最好的高中都没有一个班级订报的情况下,我们班有了自己“订”的报纸。最后传回我手里的报纸被我私藏下来,毕业时,我把那一摞摞厚厚的报纸拿回了家。

    也是2007年,母亲遭遇车祸,离开了我,正值高三复习,我完全不能投入到复习的状态。读中青报却仍是我放不下的习惯。每次读屋檐下,心里的感觉变得更加复杂,有时眼泪忍不住溢出眼眶。

    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看到了很多不公和黑暗,几个村干部联合就能控制整个村子的经济;母亲的离世,更让我感到自己的软弱,我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为底层人民发声的人。

    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国青年报》是我唯一能接触到的媒体。在中青报上,我看到了灾区前线记者写出的一篇篇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新闻。一个声音也越来越清晰——我要做记者。

    因此,高考填志愿时我选择了新闻学专业。

    上大学后,《中国青年报》仍是我看的最多的报纸。每次去图书馆,必定要先找中青报。

    2012年我来到广西读研。4月中旬,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中国青年报社在广西招募两名实习生。看到这条信息,我心里激动了很久。《中国青年报》居然离我这么近,过去这么多年,每当把这份报纸拿在手里仔细阅读的时候,都会觉得心潮澎湃。而现在,她居然就在我的身边,我怎么能错过这个机会?赶紧准备了简历,并挑选出我的几篇文章发到了指定邮箱。

    等待的日子充满忐忑。最终,我幸运地来到中青报广西记者站实习,实在欣喜若狂。

    从今年5月6日开始实习到现在,如果细数在中青报实习这几个月的收获,要耗费大量笔墨。

    去中青报广西记者站实习之前,我没有媒体实习经验。连采访录音都整理不好,何谈采访和写作?但我很庆幸,第一次实习就能到中青报,因为这样的媒体让我懂得什么叫做规范和严谨,老师耐心地指导我,教我采访和写作的技巧。这样的实习机会何其难得,谁能想到当年只知道在村里上墙爬树调皮捣蛋的顽童,多年后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中国青年报》上。

    刚实习时,老师问过我将来打算做什么。我怯生生地说:以后想当记者。老师说,想当记者就大声说出来,怎么跟心虚似的。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卑微。也是因为卑微,所以才更急迫地求知,更懂得珍惜,珍惜与《中国青年报》的结缘。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三届)暨读者总动员”活动正在进行中,读者可参选6种类型金牌读者,亦可围绕《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关注”和“全媒体转型”两个话题贡献智慧,参与读者总动员。活动详情请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微信公号。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

校级社团招新遇“冷” 95后更注重个性需求
上海:将国防教育融入城市血脉
福建泉州: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让团组织真正活起来
莫干山需要怎样的青年争鸣
芜湖团组织:让“朋友圈”发出有思想的好声音
“中国式”是一种发展焦虑
珍惜与中青报的缘分
从“伐木人”到“护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