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近日表示,向创新驱动转型是我国面对的不可逆转的大势。“种种情况表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已经站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新的比较优势正在显现,并展现出了良好前景。”
他是在2014年中关村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阶段已是时代之需要。
创新是基于市场导向的,由企业家精神所推动。创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只能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议价变现的通道,市场还会消化试错成本,并分散失败的风险,尽管创新可以造就像谷歌、苹果、华为、阿里巴巴,很多的创新也会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但应该承认,更多的创新确实以失败而告终。可是有市场的强激励却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甘愿冒失败的风险而倾心于创新。
创新是试错的过程,应该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向无法准确预判,结果也无法预知,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渐明朗,并使成功者脱颖而出。新的创新会冲击旧的创新,从而引发新旧替代,它既会加速企业的兴衰,也会加速劳动力的流动,因此它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另外,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大公司试错成本高,他们本能地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他们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为大公司的技术集成提供技术要素。
“对于政府来说,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不是在要求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陈清泰说。
他还论证说,唯有创新驱动才能带来可持续增长。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依托技术进步,使全社会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和存量资产动态地流向更高生产效率的部门。也就是要不断地更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使高效率的生产力不断取代低效生产力,高效率的企业不断替代低效率的企业,高效率的就业岗位不断替代低效率的就业岗位。
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要创造条件,鼓励既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的崛起和扩张。同时要为那些曾经辉煌但已经落后企业的退出开辟通道。目的是使失去竞争力的企业所占有的有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等流向高效率的部门,确保全社会资源的平均效率始终处于上升之中。就是说,高效生产力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将成为常态。
“可惜的是,现在的产业生态还不太适应新旧交替的需要,企业如何新生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产业退出仍十分艰难。包括投资、人员、存量资产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和重组仍有极大的阻力。低效率资源不能顺畅流向高效率的部门。”他说。
不过,陈清泰本人对我国创新驱动的前景是较为乐观的。他认为,我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他的理由是,我国生产要素结构升级创新要素日益充裕,特别是教育程度的提高,职业培训逐渐普及,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本科生、研究生规模扩大,知识型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始显现;加之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家队伍逐渐成熟;而技术和产品的配套能力大大增强,创新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何况市场需求依然旺盛,需求层次提高,多样化市场格局逐渐形成。
本报记者 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