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2日凌晨,2014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二场半决赛,中国女排在意大利米兰以3∶1击败东道主意大利队,时隔16年再次闯入世锦赛决赛。而10月13日凌晨,中国女排在决赛中与美国队相遇,即便是最坏的结果,“郎家军”都已经收获了中国女排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的“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最好成绩。人们不得不叹服郎平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给中国女排带来的巨大进步,更重要的是,当朱婷和袁心玥两位尚不满20周岁的年轻小将以超出外界预期的表现发挥完美时,中国女排已经让人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
“既出乎预料,又在意料之中。”这是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击败意大利队后对比赛的评价。2013年以来,中国女排曾与意大利队交手4次,两胜两负。就实力而言,世界排名第5位的中国女排与排名第4位的意大利女排相遇,并非没有战胜对手的可能,不过,在这场半决赛之前,两队的状态完全不同。意大利女排刚刚在六强赛中连克美国、俄罗斯两支一流强队,无论从队伍士气还是从外界预期来看,意大利队都是直奔决赛而去;而中国女排则是在六强赛中以0∶3完败于巴西队,以3∶2险胜多米尼加队,跌跌撞撞地闯入半决赛。中国女排打入四强已实属不易,更何况,在本届世锦赛复赛阶段,中国女排曾以1∶3负于意大利队,坐镇主场的意大利队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意大利女排获胜的机会都更大。
不过,意大利女排堪称本届世锦赛上最“年迈”的一支队伍,全队14名队员中30岁以上的老将有7人,年龄最大的队员已35岁。本届世锦赛启用了新的赛制,一支队伍如果打进决赛,需要完成13场比赛,比过去的9场多出了近一半的赛程。对于年龄偏大的队伍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因素,因为老将要比年轻选手恢复体能的速度更慢。意大利女排在这场比赛中疲态尽显,主帅博尼塔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承认,意大利队在防守上的诸多漏洞与全队体能下降有很大关系。相比之下,中国女排的阵容要年轻得多,再加上因赛程安排,中国女排在结束六强赛之后,比意大利队多出一天的休息时间,中国女排的体能优势在比赛中也得以体现。
但体能优势只是中国女排制胜的一个因素。博尼塔在赛后评价称中国女排的表现超出了他的想象。主攻手朱婷和惠若琪的强攻,副攻袁心玥的快攻,曾春蕾的后排进攻,中国女排的进攻点之多在近几年的大赛中难得一见,加上身材高大的中国姑娘终于展现出网上优势,拦网的成功率大大提升,防守也几乎没有瑕疵可言。这是中国女排近几年少有的一场超水平发挥的比赛。
此外,意大利队主场作战和中国女排在上一场曾输给对手的经历,让两支队伍的心态也有很大不同。正像老将魏秋月在赛后所说:“这场比赛两支队伍拼的就是心态,意大利队比我们更想赢,我们是放低姿态,把包袱完全甩给了对方。”主教练郎平更有一套办法去激发全队的斗志,她在赛后表示,赛前她告诉队员,“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球可以输,但中国女排的志气、士气不能丢。”此外,她还鼓励队员称,“我们这支队伍还不成熟,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意大利队相比,我们可能只有她们70%的技术水平,但没关系,我们就把这70%发挥出来。像意大利这样的队伍,比赛时一定有压力,我们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让她们情绪波动。”
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女排复兴的希望,而这场胜利仅仅在郎平执教中国女排一年半之后就到来了。
有人说,郎平是福将,因为历史上,中国女排但凡打入世锦赛决赛的经历都与郎平有关。其实,一支没有实力的队伍,是不可能靠着所谓的“福将”走向成功的。
回想郎平入主中国女排一年半以来对这支队伍最大的改造,莫过于通过扩大国家队集训阵容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队员进入国家队得到锻炼,朱婷和袁心玥正是通过这一途径获得了进入国家队的机会。让两名尚显稚嫩的年轻人进入国家队,郎平也面对着外界的诸多争议。但就对阵意大利队这场比赛而言,两位小将终于没有辜负郎平和全队的期望。
下个月才满20岁的朱婷一人独得32分,荣膺本场比赛的得分王和最有价值球员,还有两个月才满18岁的袁心玥在替补徐云丽出场的情况下也拿下16分,两名年轻选手的贡献占了中国队总得分的近一半。比赛现场的电视转播画面频频打出朱婷和袁心玥的名字,意大利媒体对这两位中国小将给出了很高评价。
老迈的意大利女排,正像前几年的中国女排一样,为了延缓实力下滑的过程,不得不让早该退役的老将一再坚持在赛场上,但结果往往是悲情的。
为了让一支队伍尽早走出低谷,只有加大新人的培养力度,但过程又是艰难的,鲜有人会忘记,中国女排在去年9月的亚锦赛上获得第4名后,全队和郎平遭遇的种种质疑。
其实,新人的成长速度有时会快得让人惊讶,在战胜意大利队之后,郎平透露了中国女排对本届世锦赛的真正目标,“不止是四强”。不过,中国女排在本届世锦赛复赛上负于意大利队和六强赛负于巴西队的过程表明,这支年轻的队伍仍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中国女排也不可能仅靠一次世锦赛的表现就重新确立世界一流强队的地位,但至少,对郎平给新人提供大赛机会和投入培养力度的质疑声应该慢慢消失了。
本报北京10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