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2月0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做强基地 项目招标 政府埋单 孵化队伍

重庆渝中:政府购买助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田文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07日   03 版)

    重庆市渝中区将青少年事务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发文将市民学校确定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主要载体,区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两元标准安排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这一制度性安排,为钳制西部地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缺乏必需的资金——得到缓解,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阳光和雨露。

    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近年来主推的拳头品牌之一,两年多来,已被逐渐打造成重庆各级共青团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基层工作阵地和综合性平台。

    重庆建成的2143个市民学校深入各个街区、小区、公租房和村落,成为将共青团组织的管理服务输送到广大青少年之中的“毛细血管”,在渝中区,则已经建成81所市民学校。

    今年以来,该区已累计投入253万元购买市民学校志愿服务,形成“团干部+社工+志愿者”模式,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该区团委书记罗毅说,“志愿服务需要有‘水滴石穿’的韧性,政府购买为志愿服务的生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推动了我区志愿服务的长效化、分散化、小型化趋势,志愿服务得到可持续发展。” 

    政府买到了居民最需要的服务

    中四路小学二年级的李晓航来自重庆市梁平县,父亲在广东打工,平时很难回家,母亲在重庆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他和哥哥两人,时常为孩子放学后无人照料而焦虑万分。

    “四点半课堂”开进了上清寺路社区市民学校,大学生排着队每天义务为放学后的孩子辅导作业、守护他们的安全、陪伴他们的成长,为一大批上班和辅导孩子无法兼顾的家长免除了后顾之忧。

    和志愿者的交流让晓航的性格变得比较外向了。“我非常高兴,除了学校的朋友,我又多了社区的好朋友。”

    “四点半课堂”是渝中区政府购买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招投标,赢得了与其他项目的竞争,大学生前来参加这项志愿服务时,就能得到基本的资金保障,不用自己掏腰包补贴车费。这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除了“四点半课堂”,渝中区的市民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为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提供帮扶和服务是另外一项。

    江西南昌县皇马乡官田村的许水平夫妇在重庆租门面做成衣加工,上二年级的8岁儿子无人看管,市民学校的假期托管班让他感慨地写下打油诗:伙伴添友情,家长很放心,生活有规律,轻松父母亲。

    王金灿的母亲在重庆打工,从事家政保洁工作,无力为热爱舞蹈的孩子报名各种培训辅导,市民学校的志愿者发现她的天赋后,联系上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为她“开小灶”,让孩子得到了去韩国学习舞蹈的宝贵机会。

    有了经费和平台的支撑,形形色色的志愿服务在渝中区形成燎原之势。

    今年5月12日,人和街社区附近的居民“吓”了一大跳,当天,社区突然烟雾缭绕,大家纷纷下楼逃生。下楼后,他们才发现,这是燃放烟雾弹后的极其逼真的防灾救灾演练,消防官兵志愿者根据大家的表现,现场进行点评,告诉大家正确的处理方法。

    但是,在过去,在推行志愿服务时,囿于经费的欠缺,志愿者只能“照本宣科”,依靠文字和图片进行宣传,效果必然打了折扣。

    转折来自政府财政对志愿服务的购买,让志愿服务有了基本的经费保障,志愿服务的效果、数量和质量都上了新的台阶。

    “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志愿服务让老百姓真正得了利:项目多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质量高了,大家每次都盼望着下一次,有机制了,市民对什么时候有什么活动心中有数。”上清寺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中兰说,“志愿服务为社区和谐、邻里交往、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真正被市民所接受和欢迎。”

    公益行业得到整体性发展

    有了遍布各个社区的市民学校作为根据地,在这个舞台上,共青团组织、社工、志愿者作为“演员”根据各自的专长,长年累月地开展志愿服务,而政府购买则为“演员”们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这既让志愿服务能够可持续地常年坚持,更让“演员”们自身在历练中得到了成长。

    重庆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会长刘晓华在业界有9年从业经验,在他看来,要想让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准有大的提高,必须有一支专业水平很高的队伍。“现在,各界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几十年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但是,要做好这项事业,单纯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提高专业化程度,而公益组织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必须通过一次一次的服务才能提升”。

    “以前,我们几乎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全靠会员的会费艰难运转。”他说,仅仅凭借爱心和热情,没有事情可干,公益组织就会逐渐沦为一个尴尬的境地:找不到存在感,更没有成就感,组织的凝聚力受到影响,专业素养得不到提高,社会也就不会认可,陷入恶性循环。

    “有市民学校提供的平台,有政府购买的资金保底,公益组织就能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中得到发展,建立口碑,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他说。

    郑建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公益,可是,因为缺乏资源,自己雄心勃勃的系列规划只能落为一纸空文。他牵头成立的巴渝公益也一度只能异常艰难地生存。

    而今,他赢得了几次竞标,有了新的机制和资金保障。“马儿吃了草,才能跑得好”,因为整个团队设计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非常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形式活泼,深受欢迎。团队焕发了青春,专职志愿者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再在苦闷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公益组织主要面临三个问题:没人、没钱、没项目。”郑建说,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的,形成了一个连环套,一旦公益组织缺乏活力,做不起来,既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也无法与政府对话。

    “渝中区的制度性安排对于解决公益组织的这些症结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对于公益组织而言,是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出专业素养越来越强的人员。“有了专业的人员,整个城市的公益专业化水平将得到质的提升,这代表着未来”。

    为志愿服务的症结问题提供破解机制

    和东部沿海相比,西部城区的志愿服务水平和影响尚存差距,和西方发达国家更是不能同日而语。渝中区的探索,从根本上为志愿服务的老大难问题提供了破解之道。

    罗毅介绍,渝中区的做法,可以归结为一个平台、两个模式、三级政府购买。

    所谓一个平台,是首先将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纳入星级社区考核的重要内容,让各社区高度重视市民学校的运转和发展。同时,利用在重庆已经到处生根开花的社区市民学校作为主要基地,通过政府购买,强力推动志愿服务质量和数量的大提升。其终极目标,是将市民学校打造成整个社区的综合性的居民服务平台。

    两种模式是指,一是实施市民学校项目招投标制度,建立项目库,将市民欢迎、可复制、能推广、有特色的30多个活动项目汇编成册,同时鼓励因地制宜探索新的项目,最终,由各市民学校根据需要拟定项目方案,经过招投标,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二是实行单个的项目申报,针对具体节点、具体活动,团区委通过项目申报、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开展有影响、有意义的活动。

    三级政府购买,是指区级、区级部门、团区委三个层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区里出台文件,将青少年事务作为购买的重要内容,对资金进行了刚性的安排,推动在每个社区设立两名专职社工,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区里各个部门和团委通力合作,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用项目的方式推动双方甚至多方的工作。团区委也“自我革命”,不再把所有的志愿服务一概揽下,而是把工作经费拨付给基层和公益组织,“让做得好的人吃糖”,团委积极协调把关,不再包干到底,“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

    “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当下,更在于未来,因为我们孵化出一大批投身公益的人员。这些志愿服务并非‘高大上’,也不是到处都是红旗和标语,而是实实在在地为需要的人提供真真实实的帮助,这些项目温暖了市民的心,也会催生出他们自己来当志愿者的内生动力,我们正在培育将来能形成燎原态势的星星之火。”罗毅说,“我相信,我们的坚持,将如同春风催生雨后的春笋一样,带来整个城区志愿服务的春潮。”

    他介绍,区里已正式出台文件,要求“体制内的人员”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之中,鼓励他们报考社工师,相关部门为他们参加培训提供方便和保障,持证后鼓励积极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社工项目,政府通过项目化方式给予专项经费补贴。

煤炭检查站何以消失在冬天
老年公寓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潘石屹的“家乡扶苹运动”
重庆渝中:政府购买助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平湖:用制度打造志愿服务“升级版”
爱在天地间·五常大米关爱残疾人大型公益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