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天天和“钱”打交道的人,冯娟清楚地知道,在不少贫困学生的眼里,一部苹果手机的价钱足以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拦路虎”。
近日,在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中国青年报联合主办的“中国梦·谁的青春不奋斗”2014年度助学·筑梦·铸人活动主题报告会上,中国银行助学贷款业务经理冯娟向同学们讲述了她所体会到的一部苹果手机的“分量”。
“这样的孩子,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2004年,冯娟和同事在武汉理工大学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时,一个脖子上有个大肿瘤的同学引起了她的注意。原来,这个来自偏远山区、家里穷困的孩子,在进校不久后便发现自己患了肿瘤。然而,面对同学们的捐款,这个孩子却建议老师不要收取和他一样有困难的同学的捐款。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冯娟,也成为她助学贷款工作道路上一直坚持的理由。
另一个让冯娟难忘的孩子叫张伟。十多年前,因为交不起几百元的学费,张伟差点成了辍学的“大别山穷孩子”。父亲病重丧失劳动力,不忍心让母亲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他选择了中学辍学,跟着妈妈上山采草药。
就在这时,张伟遇到了中国银行的一位好心人,帮他解决了学费和父母治病的医疗费。更是因为有了助学贷款的帮助,张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命运从此出现了转机。现在,他已经成为杭州一家证券公司年薪几十万元的经理。
像张伟这样改变命运的学生远不止一个。从2004~2014年的10年间,中国银行武汉东湖开发区支行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8亿多元,先后帮助了11万余名贫困学生,这也成了冯娟眼里最值得念叨的“成就感”。这11万余名学生中,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的仍在发奋读书。
2011年,当吴芸在网上查询到自己已被武汉大学录取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但几乎在同一时刻,学费的问题又愁上眉梢。
一年务农的收入不足5000元、爷爷患病去世欠下重债、母亲每天靠吃药维持生命、54岁的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停药、绝食,母亲竭尽所能改变女儿的前途。无奈之下,吴芸准备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幸运的是,助学贷款“劝回”了她——放下顾忌,吴芸开始了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大学里的她不仅担任学生社团副部长,被评为社团活动积极分子;还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成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注册志愿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
去年,吴芸入选中国银行第二期彩虹桥中外文化交流项目,赴美交流;连续三年获得武汉大学甲等奖学金、武汉大学三好学生。现在,她已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读研。
18亿元,11万余名学生,在这组庞大的数据背后,冯娟的幸福感虽显得微小但却很实在。她知道,一部苹果手机的价钱可以换来一个孩子的未来,这笔账,怎么算都是最划算的。
本报记者 诸葛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