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只是提供给我们更为便捷的技术渠道和平台。却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真诚的情感交流,不能替代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本能。
说到新青年,很自然让我们想起100年前的那个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新青年》,她是那个时代的新媒体。
现在回想,《新青年》那些灿若群星的作者中,虽然也有如胡适那样因为推动中国的文艺复兴“白话文运动”而影响中国人语言甚至思考方式的学者,但最终真正改变中国的,却是对中国国情、对我们的国民性有着深刻洞察的人——毛泽东。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这一代青年仍然希望,能够对这个社会有所改变,那么我们特别需要做的,或许是俯下身子,加深对这个GDP世界排名第二,但人均GDP排名八九十位,甚至低于赤道几内亚、加蓬、黎巴嫩、博兹瓦纳等这些国家的“乡土中国”的理解。
所谓新思维。的确,我们都在讨论互联网思维,讨论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平等、即时对人际交往、社会结构甚至政治运行带来的冲击。新媒体时代,手机互联网成为青年交流联络最便捷常用的工具,微博微信客户端成为青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形成判断的最主要信息来源。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太忙了,“信息过载”成为常态,以至于任何事情我们都希望能够“一张图读懂”、“三分钟视频看明白”。然而在这个“大时代”,在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一张图是读不懂的,三分钟也是看不明白的。新媒体虽然带来了生活的简单和便捷,却远远无法对丰富的人性、复杂的中国给出简单的答案。
那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是不是更有责任审慎地求证,理性地思考,建设性地提出意见,让我们的粉丝和观众更加理性平和,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博取点击量、吸引眼球而故作夸张之语、激愤之言,使更多的青年,甚至整个社会走向偏激和暴戾?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就是新载体。你或许可以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粉丝,可以同时加入几十个朋友圈。但这些,却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有三五个“可以托七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古典意义上的朋友。
我们可以用一部手机装下一个大学图书馆所有的书籍信息,但绝不意味着我们会去阅读那些伟大的著作,了解其中的思想——我们可以便捷地获取知识,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拥有智慧。自媒体的多点发声,正使得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碎片和扁平。越是如此,“乌合之众”的群氓、“娱乐至死”的疯狂、价值体系的重构,民粹主义的危险,反而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迷茫,给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带来更大的威胁和挑战。
据不完全的初步统计,共青团系统规模以上的微信账号数量就已经非常巨大。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构建起有效的联动和指令发布反馈系统,共青团系统微信覆盖面将有可能大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的单个微信平台。但是,这种简单的“加和”本身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产出思想和内容,只是简单地成为“新闻的搬运工”,那么一片光鲜的繁华背后,放眼望去,可能只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化沙漠”。
所以,新媒体只是提供给我们更为便捷的技术渠道和平台。却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真诚的情感交流,不能替代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本能。
我们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以及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让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得更为繁荣富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所有这些,要基于我们通过最“笨”甚至最“土”的方式,迈开双腿了解国情,与各色人等接触以洞悉世事人心,用原始的方式阅读那些伟大的典籍以探求真理。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驾驭“新媒体”这种技术带来的便捷,更好地沟通情感、传递思想,而不被技术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