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优秀奖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18日   06 版)

    父亲的贺年书 

    ■廖仲毛

    20年前,我成了下岗职工。那年春节前夕,我带着妻儿赶回老家,向父亲拜年并辞行,因为随后我就要南下去找工作了。

    次日,把我们送上火车后,父亲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包裹,脸色沉峻,目光有些混浊,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给你们全家的祝福。”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站台。

    包裹中是一叠新书,有儿子还看不懂的卡通画,有妻子用得上的电脑教程,还有一套罗曼·罗兰的传世之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我的心愀然一动,泪水便模糊了视线。

    我16岁那年,父亲曾亲手烧毁了这样一套我借来的读物。“文学不能当饭吃,你应当争取学成一门实用的工程技术,这才是一生一世的饭碗”。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县办煤矿工作,不到两年,这家煤矿宣告破产,我不得不重新接受市场的选择。

    望着这套全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我似乎理解了父亲的心意,他是用这种方式向我道歉,当初在我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不该凭经验包办一切。

    1995年,父亲溘然长逝。1996年,我正式调入县广播电台工作,不久又调入县委宣传部。数年后,我们全家迁往全国百强县排第一的江苏省昆山市。

    打开那套已经有些发黄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我似乎又一次听到父亲无言的祝福。

    犹记那个捧着书本的女孩 

    ■唐诗

    我和艳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同班同学,一直到四年级她辍学那一年。

    艳红辍学后,我常常会偷偷潜到她家去找她。多数时间,我会帮着艳红做家务,洗碗扫地什么的。忙完后,我俩喜欢将木凳搬到房子后面的小山丘上,抬头望着天。偶尔,也玩简单的游戏。

    艳红不知从哪里借来了1984年出版的《红楼梦故事》。这本书让艳红爱不释手,她总是看了又看,翻了又翻。

    林黛玉,艳红喜欢模仿这个角色。病病恹恹,我见犹怜。艳红演林黛玉时极为投入,有几次连声音都哽咽了。有一回,艳红甚至放声哭起来,一脸的泪,止都止不住。

    那段时间,我从我爸藏在大衣柜的抽屉里翻出了各类文学作品:《四世同堂》《三国演义》《女兵自传》,等等。其中,《女兵自传》让我尤其震撼。我能清楚地背诵作者在那篇叫做“外婆校长”里面写到的一段话:“只要我肯用功,哪怕记忆力坏到极点,每天读一个字,一年也能读三百六十五个字。不要愁年纪大,只怕自己不长进,不用功。” 

    我很想将这本书拿给艳红去看,我希望她也能像一个勇敢的女兵那样让书本成为自己逃脱禁锢的方式。可以说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我暗暗发誓要多读书,让书本来改变我的命运。

    我再也没见过艳红。

    人生路上的一盏航灯

    ■黄建民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深蓝色封面的书,那是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虽然已经发黄,历经3次搬家,但我始终把它留在身边。

    1994年,我怀着梦想来到武汉,开始自己的军营生活。在一次新兵伞降训练中,我的大腿严重骨折受伤。在那段疗养的日子,身体的疼痛和精神上的孤寂,一度让我对军营生活悲观失望。

    卫生队文书向我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1万多字的散文我是一口气读完,我完全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对人生和生命思索和感悟,深深触动我的心灵。

    1998年,我来到深圳,失落多过收获。和许多外来工一样,我选择了离开。

    在我迷茫而困惑时,我想起了《我与地坛》作者对挫折的态度:要勇敢面对挫折,不要轻言放弃,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2002年,我重新回到深圳。我坚持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学习,就连周末都不放过,自学的过程是辛苦的,可也收获着人生的信心。如今我已在深圳安家立业,完全融入这座城市。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蓦然回首,《我与地坛》已伴我度过难忘的军旅生活茫然的打工的日子,步入成熟的中年,她就像大海中航行的一盏航灯,照亮我的人生。

    阅读·成长·写作

    ■张传奇

    我拥有的第一套书籍,是我开始读书那年,1988年,父亲送给我的。一本是《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郸城县卷》、一本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郸城县卷》,我捧着它们,像宝贝似的,从来不舍得拿给别人看。

    进入高中后,我参加了诗刊社诗歌艺术中心的函授学习,有时我甚至逃课一个星期,只为了见某位大诗人一面。为了捕获某一个灵感,常常逃课。没有意外,高考我落榜了。

    在那个时间,我痴迷泰格尔,喜欢他的短诗,他的《飞鸟集》《园丁集》,我曾一字不落抄下它。在他的诗歌里,没有猜忌,没有纷争,没有强权和霸道,有的只是清新的空气,羞涩的少女,调皮的孩子,茉莉的芳香。这对我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我暴戾的性格逐渐变得温和。

    2005年,我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已经是一家美资企业的部门主管了。我开始拥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写作。我出任了许多诗歌网站的版主,诗歌频频见于这些诗歌网站。2008年,我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这几年,我创作了不少小说作品,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易翔的王国》《心理咨询师》,其中《易翔的王国》获得了第八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的提名奖。

    我常常想,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其实从小时候就能够看出端倪。阅读与写作,如今是我全部的生活。

    书本上的爱

    ■胡小卫

    爱,看不见,只能感受得到。可是,你见过书本上的爱吗?我就见过。

    两年前,我在宝安区一家超市打工,租住在当地的民房。而邻居,则是一位同样来自湖南的老大妈,姓李,50多岁。

    她的丈夫在儿子5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可没想到,儿子没成孝子,却成了逆子,读到初中就不读了。在一次酒后滋事,把一个行人打成了重伤,被判了3年。

    不由得,我脱口而出:“让他多读书吧。”“可是,从小他就不愿意读书啊。”“那就给他看技术方面的书吧,要么,武打书也行啊。”

    这以后,凡是与儿子见面的机会,李大妈都会从图书馆借来书籍,送给儿子。

    过了一年,李大妈的儿子因为改造积极,减刑一年。有一次,他还举报一个同房的犯人,获得了表扬,又减刑半年。

    半年后,李大妈的儿子出狱了。他说,我是他的恩人。我说,我不是你的恩人,要说有恩人的话,那就是书。

    接下来,李大妈的儿子进了一家修理厂。半年后,就当了厂长,再后来,竟然获得了老板女儿的赏识,成为了乘龙快婿。岳父退休后,他就成为修理厂的董事长了,成为了千万富翁。

    现在,他常常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从狱中释放出来的“师兄师弟”,给他们工作,给他们资助。不过,在这之前,他有一个条件,他们必须要到图书馆去读书。

    书里有朵喇叭花 

    ■赖海京

    上学以后,最喜欢新书的香味,我把鼻子贴到上面,怎么也闻不够。我把书打开盖在脸上,心想,假如我成为其中一个字,会不会也拥有这种香。

    不知哪天,我写作业写烦了,发现我的书皮并不只是书皮,它本来就是报纸呀,它上边的文字一天天被我认识,我开始着迷。报纸上总是有一朵喇叭花诉说着外面世界的故事,与我的小山村那么不同。

    许多年后,那些书还依旧被书皮包着,书里书外都被我阅读过的书啊,它们在时间里长出看不见的喇叭花,这喇叭花吹出宁静的曲子,诱引我走进一本本书里,并且把我诱引到山外,让我走进曾经的许多书中的世界,许多报纸中的世界。

    我第一次去见他,就被他书柜里的书所吸引。我没有听从别人对我关于挑选丈夫的建议,依旧找了一个志趣相投的人。

    刚结婚时,我在厨房里做饭,他就倚在厨房门口给我读金农的诗。金农的诗和着我切菜的节奏有着特别的味道。

    当孩子第一次学会说“喜欢”的时候,他把书塞到我怀里,说“喜欢”,他自己扑到我怀里,也说“喜欢”,然后让爸爸抱抱妈妈,他自己拍着小手说“喜欢”。对呀,就是喜欢,喜欢这个词就是最漂亮的喇叭花,它在每一本书里扎根,倾听并且诉说着各种美好的感觉和声音。

    父亲,您的恩情重如山

    ■郁小尘

    一个暖暖的秋日上午,在宝安图书馆,当《感恩的心》的书名映入眼帘时,我怦然心动。一次次地阅读,一次次地感动。

    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他总是在忙碌,做不完的活。我从来没有体谅过父亲的艰辛,却常因他矮小的身材和黝黑的脸膛而深感自卑,在大庭广众下甚至不愿同他多讲话,不愿跟他一起行走。

    那年我生病,在村卫生所躺了3天3夜,病却没有好转的迹像,第四天晚上高烧竟达到40度。父亲背着我,迎着漫天的飞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着县医院方向一路狂奔。将近30里的路,父亲一个小时就赶到了。在医院,他楼上楼下飞跑忙碌,待我的病情安定下来,他竟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半天起不来。医生对我说:“你这孩子命大,再晚送上一步,命可就没了!”听了这句话,12岁的我泪流满面。

    一本书,一辈子。《感恩的心》一书如一位谆谆善诱的老师,教会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感恩。

    我想到去年春节回家,因火车误点,父亲在车站守候了一夜。一下车,大雪铺天盖地席卷过来,站台上的父亲成了个雪人。我拿出编织的围巾围在父亲脖子上,伏在父亲肩上,泪如泉涌。

    我感恩我平凡的父亲,是他用无声的言行,诠释着人间最伟大、最动人的爱。

    生活的信念

    ■黄雪瑜

    初读余华的《活着》,是在许多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夜。那时候的我,刚刚结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已谈婚论嫁的男友突然成了别人的新郎,我万念俱灰,甚至有了出家或轻生的念头。

    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夜,我漫无目的地游荡在行人寥寥的街头,一家书店里透出的一道温暖的灯光吸引住了我,在那一排排精美芬芳的书籍中,《活着》一下子击中了我心中的痛楚,让我迫不及待地买下它,走进了书中的世界。

    作家余华以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合上书卷,早已是泪流满面,为这位命运多舛的老人扼腕叹息,更被他这种敢于直面苦难的勇气打动。

    毕业后我应骋到一家企业做统计员,在工作中,我发现包装车间的主任经常以各种理由,把未经入库的成品直接“发货”给“客户”,然后不了了之。每到月底,我总会因报表上的数据与实际对不上而烦恼。几经考虑,我向部门经理反映了情况。几次反映之后,我等来的却是一纸调令。

    在那段孤立无助的日子里,我与余华有着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触碰。我仍不忘继续向上一级领导反映情况。几个月之后,经理与主任被撤,而我自己也回到原岗位。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承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或不幸,无聊和平庸。

乘坐《绿皮火车》“越狱” (金奖)
一本书的故事 (银奖)
病房里,我看到了胡哲 (银奖)
《平凡的世界》带给我不平凡的光芒 (铜奖)
种子落在瓦砾中 (铜奖)
逃亡书 (铜奖)
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