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个H5专题背后的故事

平均28岁的团队:我们用心了

本报记者 庄庆鸿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07日   05 版)

    “他们的生命,定格在本应最灿烂绽放的年华。致敬,向那些不朽的青春……”截至4月6日17时,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制作的移动端“清明祭英烈”H5专题,网友献花达到1463万人次,留言64309条,全网页面浏览量为8940万次。

    掀起这次清明网上热潮的是一个平均年龄28.3岁的年轻团队。清明节假期3天,他们没有休息,一直守候在北京市海运仓2号的工作室里。

    专题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时9天,文案前后易稿12次。文案负责人是1985年生的中青在线记者史剑。

    “9天中,文案最大的改动,是从介绍‘硬性’的事迹,改成了关注真实的人。”史剑说,比如原本对王伟的介绍是他在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牺牲,还放上了他被追授的“海空卫士”称号。最初的版本中,每位英烈的结束语都是4个字:邓稼先是“两弹元勋”,秋瑾是“鉴湖女侠”……

    “但在讨论中,我们觉得这些称呼实在是太耳熟能详了,不打动人。有小伙伴就提出,这些人牺牲时都好年轻啊!不如把年龄写出来?”最后,这一个个“牺牲时33岁”、“牺牲时19岁”让很多网友感慨“泪奔”。

    他们查询资料,把英烈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人:“我原本都不知道邓稼先还留过学,家里还很有钱,放在现在也是‘高富帅’加‘学霸’,但却放弃国外的一切回国了;也不知道王伟喜欢唱歌、下棋,会弹吉他……他们有的富裕、有的贫苦,都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当他们遇到抉择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去保卫祖国。我们想告诉千千万的网友们:请想想我们如果遇到同样选择的时候,该怎么做?”

    为国牺牲的英烈千千万,制作团队是怎样选取的?

    史剑介绍,团队把时间设定在从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解放的近现代开始,分为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不同阶段,做成了一个“英雄纪念馆”。网友点开链接,将就像走过“复兴之路”展览那样,走到一个个英烈面前。

    “我们原本只列出了战争年代的烈士,后来讨论认为,不只是战争中献出生命的人才是为国奉献,就加入了邓稼先、王伟。”史剑说。

    “在这9天中,团中央宣传部新媒体处全程指导,对文案最终改定,对作品呈现的很多细节,如整体图案的美观和色调统一,选用的音乐如何更能打动人等,都给了很多细致的指导。同事们感觉通过这个作品,制作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中青在线副主编王俊秀说。

    她介绍:“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团队主要由80后、90后组成,他们年轻而又富有创造力,而且精益求精。制作H5是个精细活儿,为了一个图怎样更好看,一个交互页面怎样更别致,他们常常加班到深夜,不改好不睡觉。”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生于1992年的实习美编刘子新。

    “介绍烈士时,用照片是常见做法,但他觉得用烈士的雕塑效果更新颖、庄重。不同烈士的雕塑特别难找,风格也难以统一,团队成员都觉得太难实现,但刘子新两天基本没有休息,终于找齐10位烈士雕像,还制作得仿佛出自同一个雕塑家之手。”王俊秀说。

    幕后支持千万级点击量的,是1982年出生的中青在线web开发总监陈明。一开始,上千用户同一时刻给烈士“献花”和“留言”存在一定技术困难,但他成功做到了。

    “之前只能承载一两百个的并发请求,这次做了多级缓存处理,单台服务器可以承载5万的并发请求数。”陈明说,“而且我也留有预案,万一请求量大于这个数,我可以通过之前设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快速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方式,来承担超高访问请求的压力。”

    中青在线副总经理兼技术部主任寇京晶回忆:“几年前我们也做过献花活动,访问量大时出现数据库报错。但这次,访问量早已今非昔比,我们的系统却挺住了。9天间,技术部的开发工程师们开了3次会,制定了不同访问级别的预案。配合的默契,基于2014年以来数十个H5专题量经验的积累、处理实时并发量的程序开发经验。”

    在页面上线的4月3日,晚上出现了20分钟的访问量激增,技术团队紧急协调到主站带宽资源。“若没有储备足够的服务器设备,没有CDN(全国主要节点的缓存技术),没有虚拟化技术(相当于把服务器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使用——记者注),没有随时可增加的主站带宽,早就撑不住这样的实时访问量了。”寇京晶说。

    也有人疑问:“献花数的增长速度很快,真实吗?”陈明说:“服务器都有保存完整的访问日志。其实服务器的平均请求数达到每秒2000多个,因此有这样的数据增长数是正常合理的,也是真实可信的。”

    “从策划文案、程序支持、方案优化、3天监测,都是年轻人在做。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内容,也是技术的融合。有从内容到技术的全方位青年人才,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做出青年爱看的好作品,引领新时代的价值观。”寇京晶说。

    本报北京4月6日电

不朽的青春跨越时代
“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活动网友留言摘登
网友勉励当代青年做民族脊梁
一个H5专题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