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翟文亮获得了2015“最美援外医生”称号。
2013年1月,翟文亮作为我国第16批援助赞比亚军医组组长、党支部书记,率10人在赞比亚一所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工作。
虽然就职于赞比亚当地三军总医院,但翟文亮深切感受到医疗及救治水平的落后。“在当地,改善医疗条件已经刻不容缓。”翟文亮表示。
在得知医院有一批援助药品及医疗设备长期闲置后,翟文亮带领相关专业队员,先后4次与院方联系,深入医院的药房、器械仓库、手术室等处,逐件查找可以应用的器械设备。
随后,翟文亮与工程师一道对损坏的设备进行维修,并与国内生产厂家联系,更换了部分配件。在众人的努力下,我国援助的一大批医疗设备得到应用,发挥了援助设备的作用。
在赞比亚援助的一年里,翟文亮率领的团队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肠镜检查与组织活检;修复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平板心电;成功装备了赞比亚首例超声图文工作站,使超期服役的血液透析水处理系统得以继续使用……
另一创举是为当地三军总医院开创了骨科门诊。“该医院以前没有骨科医生,所以患者都选择到地方医院就诊。”翟文亮表示。
作为该院首位骨科专科医生,他积极与院方协调,开设了该院首个骨科门诊,配置了常用骨科手术器械和设备,使该院初步具备了收治骨科患者的条件,也结束了骨科患者需要外请专家诊治的历史。
在中国军医的努力下,骨科门诊逐渐成了“招牌”。门诊患者逐渐增多,由最初的每周五六人次,发展到每周30多人次。1年间,先后成功开展手术38例,处理骨科急诊病人100多人次,受到患者的好评。
在赞比亚,军医组不仅仅是军事医疗援助,也是中赞外交的一部分,是人们公认的“穿着白衣的外交官”。
赞比亚医疗设备落后,少年儿童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医疗体检。了解这一情况后,翟文亮积极与大使馆武官处联系。2013年6月,军医组组织对卢莎卡国际学校学生体检,160余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全面的健康检查。不少小朋友生平第一次接触到如此详尽的检查,也因此知道了这支援赞之队。
在得知当地教师缺乏急救常识后,翟文亮特意率领军医组对教师进行了医疗知识的培训。这一举动得到了当地舆论的一致好评。除了来自校方的感谢,军医组还接受了赞比亚国家电视台的全面采访,让更多民众知晓了这支“白衣外交官”。
在赞比亚有大使馆、中资公司人员及华人华侨近两万人,保障他们的医疗安全也是军医组的重要任务。军医组刚到赞比亚的第二天,大使馆武官紧急要求军医组外科人员参加中国公民枪击伤的救治。
在尚未倒时差的情况下,翟文亮将队员紧急集合,带上医疗仪器,便奔赴中国公民所在医院。在对伤情了解检查后,军医组与赞比亚院方医生对抢救治疗方案进行了讨论。
由于刚到当地,翟文亮甚至还没有赞比亚行医执照。为了参加急救手术,他在手术室外守候了4个小时,时刻了解手术室内的急救手术进展情况。“目的就是时刻与赞方医生讨论手术变化情况,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他说。
在军医组回国前一天的晚上,同样发生了紧急情况。大使馆武官处通知有中国公民车祸受伤,需要紧急会诊。接到通知,翟文亮立即与普外科医生一道,在回国前的12小时,紧急出发到卢莎卡医院进行了会诊。当他从医院回到驻地的时候,已经是回国当天的凌晨时分。
近30年来,我国已援助赞比亚三军总医院15批军医组,但还没有形成针对援赞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针对这种情况,翟文亮悉心收集整理援赞工作的材料,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体会,组织第16批军医组成员编写了《援赞军医手册》,从物资准备、工作、生活、外交等各个方面对援赞工作作了全面分析和介绍。
这为后续的军医组成员带来极大便利。很快,这本手册便印刷成册,第17批援赞军医组成了第一批受益者。
在援助赞比亚的一年中,翟文亮带领全队人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医疗工作,赢得了赞比亚军方及患者、我国驻赞使馆及在赞华人华侨的信任和称赞,圆满完成了总部赋予的任务。
1963年,新中国向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派出了首支援外医疗队。从此以后,两万多名中国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先后前往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援外医疗队已成为公认的“白衣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