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最熟悉的陌生人”,快递员一定会是热门选项。但物流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一直没有与互联网建立起有效的“亲密关系”,效率广受诟病,甚至有媒体直呼“别让物流堵了互联网+”。物流行业应该怎样重塑价值?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列举了一组数字: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8%,欧美仅为9%;企业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30%~40%,发达国家只有10%~15%;我国货车平均每天有效行驶里程300公里,美国是1000公里。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黄逸珺认为,物流本身不产生价值,反而占用资源、损耗货物,如此低的效率大大阻碍了社会发展。
“哪怕物流费用在GDP里所占的比重降低一个点,每年就可以增加6000多亿元的产值。”徐冠巨说。
货车司机叫苦连天的不在少数,常年跑长三角运输的司机张师傅埋怨:“到达目的地以后要跑100多公里去配回程货,过路费和油钱加起来好几百块钱没了。货源紧张,想要配货还得办年卡,每去一个不同的城市就要办一张卡,一年下来光办卡就是几千块钱。”
今年3月,阿里研究院在相关报告里直指物流行业的五大问题: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海陆空以及地区间难以有效衔接;制造业、农业与商贸间脱节;国际化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高消耗高排放造成不可持续发展。
多位创业者表示,过剩的运力和高额的运费毫无疑问是矛盾的,而互联网就是消解矛盾的利器。
在日前举办的“五月六·物流节”暨“第一物流”运力电商平台上线发布会上,“第一物流”CEO韩军认为,传统的物流领域有诸多痛点:一是信息不畅通,货主车主各有所需却难以沟通;二是过多的中介直接增加了物流成本。此外,缺乏标准和流程以及低下的管理效率更是造成行业混乱。“如今,司机仍需拿着运单,将货物送到目的地,接收人签字后,再拿着回单返回出发地才能进行结算收钱,这简直不可想象。”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全方位的互联网平台,既可以实现信息匹配,同时在结算、监控、保险等方面也可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大量车源聚集后也容易制定行业标准。
互联网对物流行业的渗透还体现在众多精细领域服务的涌现。专注地域细分的企业分别将目光着眼于同城、工业园区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如沱沱工社开始了行业细分,经营生鲜冷链或者家电配送都成了热门领域。甚至有互联网物流企业提供“拼车”服务,用户不用包下整车,最低可以仅购买0.5立方米的容量,这无疑也吸引了大量在乎成本的小微用户。
创业公司专注于线上,拥有雄厚资本的集团则有实力探讨线上线下联动的可能性。位于浙江的传化集团一直将其线下的公路港建设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在徐冠巨看来,要形成一个地面服务与信息化指挥并举的公路物流生态圈,满足物流产业链上不同主体的各类物流需求。汇聚了配套设施和大量货源的公路港,一可以为货运车辆的停靠、维修、加油提供一站式服务;二可以方便货主和司机实地迅速沟通;三可以将每一笔订单的信息和卡车司机的消费习惯通过大数据整合,构建一套“可靠的物流诚信运营体系”。
互联网创业者扎堆进入物流业,无疑会提高行业效率。但是对于最终结果依旧有不少怀疑。整个物流市场的运力目前过剩,仅仅用互联网做匹配还达不到行业核心的痛点。
云鸟配送的何晓东认为货车返程空跑的问题无法解决。“以北京这种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城市为例,大量的物资是从外面供给到北京的,北京往外面输送的比例非常少。十吨货进京,才有一吨货要出,这是匹配解决不了的。”
但物流领域的创业公司已经趋于“井喷”,资本的热度并没有减少的迹象。仅在今年3月,笨鸟海淘、物流小秘、福佑卡车等项目就纷纷获得300万~1000万美元的投资。
不过,“拿到融资的很多,但目前真正有市场的很少,真正在做出创新价值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速派得CEO江镇对此有直接感受:“去年最高峰的时候车货匹配的平台有超过200家,现在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这个“热闹”的行业要警惕“昙花一现”的陷阱。
虽然行业内已经不乏拿到巨额融资但是很快倒下的创业公司,但大多数投资商和创业者依旧对物流领域充满着热情,支撑他们的无疑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几万亿市场,200多个竞争者,这还不叫蓝海?”一位创业者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