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淮南师范学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万人诵读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是,全体师生党员举起右拳,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一般来说,如此庄严盛大的场面,带头领读的人非校领导莫属。不过这一回,校方决定让一名90后的在校大学生——沈海站在万人面前领读。不久前,他刚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当天,身材并不高大的沈海出现在一面巨大的党旗下,台下的陆璞同学眼睛立马湿润了。
“他就应该站在那个位置,他不仅是我们系的骄傲,也是全校的骄傲。”陆璞坚信,自己的同学配得上这些荣誉。
“沈海是谁,为什么要帮他”
陆璞至今记得第一次为沈海募捐的场面。那天雨一直下,为了筹集更多的善款,她在校门口拉住一位路过的同学说:“你帮一帮沈海吧。”
“沈海是谁,我为什么要帮他?”对方有些漠然。
“其实面对捐款,大家都怕自己的感情受到欺骗。”陆璞能理解这位同学的心情,不过当她花了几分钟讲完一段真人真事后,对方心甘情愿地掏出了兜里所有的钱。
与沈海相比,校园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是幸运的。
1993年,沈海出生在大别山区一个贫困家庭。高中时,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长期在省城医院救治,为此家中欠下几十万元的债务。这个农家少年常常挣扎在辍学的边缘。临近高考,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他辍学3个月,只考出了二本的成绩,被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录取。
通过校方的“绿色通道”,沈海解决了学费问题,跨入大学校门。迎接他的本应是崭新的大学生活,没想到却是一连串的家庭厄运。
入学没多久,父亲在合肥打工,因烈日暴晒突发脑血栓,从此留下后遗症。后来,母亲心脏病复发,父亲送她就医途中突发脑溢血并晕厥。
因为是家中独子,沈海不得不请假辗转于合肥、六安两地的医院,同时还要照料两个病危的亲人。
“看见他的时候,他总是在微笑,谁能知道他所承受的这一切呢?”作为室友,王涛得知沈海的家庭状况时大吃一惊。随后,他和室友一道去看望了沈海的家人。“每人捐了1000元,这就是兄弟之情。”
学校闻讯后为沈海安排了特殊困难补助,并组织师生募捐,仅两个小时就筹得善款1万多元。
为了兼顾学业,20岁的沈海替全家作出了重要的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就这样,他在校门口租下一间房子,一边上学,一边照料母亲。
遗憾的是,沈海的努力未能挽回母亲的生命。2014年春节期间,母亲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沈海来不及悲伤,生怕父亲因此受到刺激,只能装作一切都没有发生。
父亲问起时,他只能“笑”着回答,“妈妈现在好多了,就住在大姨家”。
爱的力量在90后间传递
“他就是一个小孩,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潜力。”就读于同一所大学的张芹这样评价自己的金寨老乡。
当年在县城一中读书的时候,沈海的母亲常常做饭给张芹吃,让只身在外的她感到家的温暖。后来,她和沈海双双考上了淮南师范学院。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让张芹见证了沈海是如何从一个“小孩”蜕变成一个男子汉的。
“他真的坚强,从来不哭,仿佛他能化解一切困难。”出于感动和感恩,1991年出生的张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视作这个家庭的一员,与沈海共同照料病重的老人,并在沈海最无助的时刻,勇敢地与他相爱。
在熟悉的同学看来,“在与苦难的抗争中,沈海的力量来源于他背后的那个女孩,这就是爱的传递”。
那年春节,两人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张芹在给父亲过生日时,接到沈海打来的求助电话,当即就答应第二天返回赶到医院,帮他照看母亲。
当晚,张芹赶到火车站,买了第二天最早的动车票。次日天不亮,张芹的父亲骑车将女儿送到火车站。
看到张芹忙前忙后,须臾不离,外人都以为她是病人的女儿。而此时,在六安家里照顾父亲的沈海,只能每天靠电话和张芹沟通,表达感激之情。
后来,母亲过世,沈海把父亲接到身边照料。张芹同样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亲看待。因为半边身体失去知觉,老人经常把大小便弄在床上。沈海不在家时,张芹就会打扫干净。
校门口的出租房尽管老旧,但被这对90后收拾得整整齐齐。白色的小药瓶排成直线立在窗台上,沙发上的坐垫洗得发白,厨房的锅灶一尘不染。
“我不嫌他贫穷,我看中的是他身上的品质,善良、坚强……这些比房子、车子更重要。”张芹毫不掩饰地道出自己的爱情观,在她看来,沈海的生活中不仅有苦涩,他同样能带来浪漫和幸福,并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他不会把自己困在痛苦里,他的人缘特别好,经常把同学请到家里玩。”据张芹介绍,为了节省生活成本,他们只能在家里做饭,一周只花50多元。即便这样,沈海每次都会给同学做上一桌较丰盛的饭菜。“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感恩。”
“这是真实的‘偶像’,看得见、够得着”
“沈海的事迹,并不单单表现在孝敬父母上,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他都值得学习。”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党总支书记毕传华说。
“沈海从不靠‘示弱’去博取更多的外界援助。”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刚放暑假,院领导看望他时提出,安排一辆车把父子二人送回老家,被沈海谢绝了。
“社会给我的爱已经够多了,我不能永远靠别人活下去。”为了补贴家用,沈海一个人同时打3份工——送报纸、打扫卫生、校内兼职。暑假里,他还利用家里的厨房,为备战考研的学长做盒饭;他在校园里代理过电话卡、发过宣传单。
但即便这样,他的专业成绩还是名列前茅,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今年9月,他还将参加司法考试。
沈海的事迹传出校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先后被授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六安青年五四奖章”等一系列荣誉。
而在校内,沈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校团委专门面向全校学生下发文件,发动16个团总支开展用“道德梦”托起“中国梦”活动。校方还举办“学沈海”大讲堂,让这个22岁的年轻人第一次面对台下500多名同龄人,分享成长故事和人生体会。
“沈海的事迹是一砖一砖垒起来的,真实可信。用身边的事教身边的人,是传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切入点。”校团委书记单杰说。
沈海成了校园里不折不扣的“名人”,几乎没有学生不了解他的故事,甚至他的影响到一些家长。一次迎新活动中,沈海刚刚帮着新生把行李搬到楼上,一位学生家长听到他的名字之后,立马上前握住手说:“你就是沈海?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沈海的事迹促使很多同学反思该如何与父母相处,也许过去我们太任性、太自我、太冷漠。”室友王涛说,现在自己每周都会打一次电话回家,哪怕是备考期间。“孝敬父母并不难,只看你有没有心去做”。
“不要指责90后只知道崇拜明星,其实,我们更需要一个像沈海这样真实的、身边的‘偶像’。”在王涛看来,沈海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看得见、够得着,“我们能够学习,也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