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这里,学艺术不是富家子的专利

坚持17年的教改,把艺术教育“截留”在小学校园里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解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14日   06 版)

    “如果没有‘少艺’,就没有我的今天。”

    说这话的年轻人叫许伟东,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2015届毕业生。这位清华“学霸”在校期间,连续3年学习成绩排名年级第一,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化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分析化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今年本科毕业,许伟东先后收到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4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他最终选择了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赴美之前,他特意去了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合肥少儿艺术学校,答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师生欢聚时,这位高材生坦言,最感谢的老师是小学老师。他的母亲韦女士也表示赞同,“如果没有少艺,就没有孩子的今天。”

    “少艺”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因为该校一直很低调,“把精力都放在了办学上”,所以直到今天,很多合肥市民还会误以为这是一所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

    其实,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学,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于1998年。但它不普通的是,它面向全体学生,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校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一个舞台,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的教育目标。

    哈佛博士生为何最感谢的是小学老师

    “孩子本来也可以进‘名校’的,但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得离家近、而且不用过马路。”许伟东的母亲韦女士说,很庆幸十几年前社会上“择校”的观念还不是如此强烈,所以 “稀里糊涂”地为孩子选了成立不久的“少艺”,成了该校的第2届学生。

    不过,即便在这尚无名气的学校里,她还是感受到了比其他家长更大的压力,“那时身心交瘁,简直要崩溃。”

    “刚上学,孩子特别调皮,压根儿坐不住,经常上着课就跑出去了。”她回忆,因为孩子天天挨训,跟不上课,自己每天都被叫去见老师,“最高峰时,一天去几次学校。”

    这一切,班主任陈老师看在眼里,他告诉韦女士,“暂时不需要关注孩子的成绩,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能让他‘坐下来’,养成学习习惯。”

    在陈老师的建议下,韦女士让孩子参加了校内开设的二胡选修班。同样在学习二胡的过程中,一开始,孩子还是跟不上,每次拉曲子都跑调,引得哄堂大笑。

    不过,这个天生爱动的孩子终于适应了枯燥的练习,成了班上二胡拉得最好的人,后来达到了业余9级的水平。

    渐渐地,他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各种表演中,“他自信起来,开始享受到从未属于他的成就感”。据韦女士介绍,三年级起,孩子也开始变得爱学习起来,到五六年级,成绩名列前茅。

    “练琴不仅动脑而且动手,既锻炼了孩子的定力,又开发了智力。”在她看来,孩子之所以能学好生物、化学,擅长实验,这与当年练琴培养的动手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每当有人请教育儿经,我总是建议,让他学一门乐器。”

    像许伟东这样“逆袭”成功的学生,合肥少儿艺校校长张玉玲张口就能报出一串名单。她告诉记者,学校没有把“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是明确提出,只培养“合格+特长”的孩子。“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孩子,如果把精力都放在‘尖子’身上,势必忽略大多数人。”在她看来,艺术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相反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并且有助于开发智力,让很多“后进生”变得上进起来。

    再“普通”的孩子也能找到舞台

    “不管你有没有专业基础,只要来到我们学校,毕业后都会有一项艺术爱好与特长。”这是合肥少儿艺校的承诺。

    除了国家规定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外,学校从2年级起就开设艺术必修课(书法和形体课)和艺术选修课,其中包括国画、西画、声乐、器乐、舞蹈、棋类等,学生根据兴趣自选课程。

    待到二年级选修时,学校会组织家长会,召集艺术专业老师挨个进行宣讲,最后综合家长、学生、老师三方的意见,由家长填报专业。学期结束,艺术老师要给每位学生评定艺术等级,发放艺术等级证书。

    “孩子的天赋需要老师去发现。”声乐老师林先兰指导的校合唱团共有6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地考出来的”。

    王思远是合唱团的领唱,她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艺术特长生形象大使。”受到姐姐的影响,弟弟王恩远也报名参加了合唱团。林先兰发现他的声音条件不是太好,于是推荐他“改行”参加架子鼓选修班,没想到他出众的节奏感很快凸显出来,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比赛中获银奖。

    “我们的艺术教育是按规划学实施的,所以我们不会为了应对文艺汇演而搞突击彩排。”张玉玲说,只有让艺术教育变得“润物细无声”,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智力发展。

    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学校做出“硬性”要求,所有老师,包括文化课老师在内都要有一门艺术特长。现在数学老师宋艳燕已经能够熟练地演奏陶笛了。

    “你无法想象,全校组织1400多名学生和所有老师一起演奏陶笛的场面是多么的震撼。”在她看来,数字与音符本身就是相同的语言。“如果老师不理解艺术,那就缺少了与学生沟通的语言,现在课堂教学经常会用音乐的例子,以启发他们的思维。”

    把艺术教育“截留”在校园里

    “在很多小学,音乐老师都是副科老师,很少像我们这么忙。”林先兰平均一周要带20时几节课,如果遇上指导学生演出,又要加上几节课时量。在合肥少儿艺校,像她这样超负荷运转的艺术课老师比比皆是。

    不过,即使老师如此辛苦,学生在校内的所有艺术课程都不需要收取额外的费用,因此大大减轻了家长和学生的压力。

    “我妹妹的孩子在校外报了钢琴和舞蹈,一周两节课,要花300元,为此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时间成本。”合肥少儿艺校的一位家长向记者表示,“在少艺,孩子在课堂里就能学习到艺术课程,无需接送,而且是全免费的,我们真是少操了多少心。”

    正因为学校提供了如此便利的条件,学艺术不再是富家子弟的“专利”。这些年来,在合肥少儿艺校,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脱颖而出,考入国内一流的艺术院校,圆了自己的艺术梦。

    “像王思远这样的家庭,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司机,母亲没有工作,如果不是学校提供免费的艺术教育,很难支付两个孩子的艺术培训费用,也抽不出时间接送两个孩子。”舞蹈老师王晶晶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很多孩子走上艺术道路并非他们天赋显著,也不是家长主动的安排,完全是因为老师的发现与引导。

    刘曼妮如今已是一名舞蹈教师,不过生来并非一个舞蹈坯子。因为身材略胖,在“少艺”跳舞的时候总是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好在,王晶晶很快注意到她良好的协调性,对她着重辅导。后来,刘曼妮跳成了“领舞”,后来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舞蹈系。

    “对于家长不懂艺术的家庭来说,如果放在其他学校,孩子的特长不一定得到体现,更不会走上专业的艺术道路。”在王晶晶看来,至少艺术让孩子多了一条成长的路径。“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挤在比拼文化课的路上。”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只有在宏观层面上拆除这些制度性的障碍,同时给予政策引导,才能为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推动艺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合肥当地的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解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0月14日 06 版

中国科幻创作 春天真的来了?
两年267万人次选修清华慕课
2015年WISE教育项目奖揭晓
“中国式”高教评估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在这里,学艺术不是富家子的专利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