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宁迪)《中国金融安全报告(2015)》今天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目前总体可控,但2012年以来,金融安全隐患逐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报告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发布,历时一年完成。报告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经济运行、金融自主权4个方面对我国2001~2014年金融安全状态进行评估。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指出,从2012年至今,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长期刺激政策带来的高杠杆率与金融机构稳健性下降,导致我国金融安全指数从2011年的80.69快速下降到2014年的78.06。
“金融安全指数在80分以上是安全状态,70~80分是属于风险可控,因此可以判断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目前总体可控。”王擎说,但金融安全状况已连年下降,需要引起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是引发金融安全问题的最大源头。”王擎认为,实体经济的下滑对金融的影响就像一个负向的金融加速器, “企业还不了贷,银行放贷就越来越谨慎,而引发的金融安全风险最终会传导到消费者身上,导致出现投资者损失、企业员工失业等情况。”
报告显示,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坏账准备金率正逐年上升。我国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的0.98%上升到2014年的1.2%,银行贷款风险可能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而增大。2009年后,我国的坏账准备金率逐渐升高,从2009年的2.25%上升到2014年的2.8%。
“这一趋势表明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可能上升,迫使银行提高坏账准备。”王擎指出,2012年后,银行资本充足程度有所下降,2014年下降到17.28%,显示银行负债水平上升。从大的宏观背景上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调整、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与庞大的杠杆率均可能加剧银行业风险,并引发系统性风险。
“解铃还须系铃人。”王擎认为,提高金融安全度需要整体考虑,最主要是关注经济为什么出问题,过剩的产业和高杠杆率怎么化解。“加强金融安全需要顶层设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认为,目前需要着重关注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今年出现的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反映出金融监管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