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项目都会发展到这一步。”做公益3年,张盈盈开始为钱发愁,“一个项目稳定下来,都需要探索自我造血的道路,毫无例外”。
张盈盈是志愿服务交流会上的“老面孔”。去年,她带来的“天才戏剧家”项目一举拿下金奖,融合性戏剧教育成为去年项目大赛的亮点之一。而这一次,她向前一步,玩起了公益创业。
“天才戏剧家”项目在2012年与欧洲有着40年历史的社会企业“英国鸡屋剧社”合作,引进“融合性戏剧教育”的工作手法,利用戏剧、音乐、舞蹈的形式为心智障碍儿童和非障碍儿童提供一个共同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
拿到金奖后,张盈盈只开心了两个月,就遇到了新问题——得到的奖金很快就花光了。“不管是通过比赛获得奖金还是政府购买服务,都是等着别人给钱的状态。拿不到钱,所有的进度都得被迫停下”。这不是张盈盈希望的状态。
怎么才能实现自我造血?
张盈盈拉着团队反复开会,却找不到答案。
无意中,向合作伙伴鸡屋剧社“吐槽”,她有了新的想法。“他们听到我说缺钱的事,并不惊讶,反而跟我说,这是项目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之后,张盈盈确定了“取经”得来的造血模式——将原先免费的戏剧表演培训项目变为收费项目。
向谁收钱?鸡屋剧社跟张盈盈分享经验,告诉她,当公众了解到“天才戏剧家”到底要做什么,并且认可这样的做法时,是完全可以收费的。一方面,自己能够维系项目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服务对象形成一定的约束。“当你的服务对象购买了服务之后,他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对于你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张盈盈知道,只有资金进来,才有更好的方式去提高服务效果。
有一出戏,心智障碍孩子和非障碍孩子都参与其中,在讨论向谁收费时,有同伴坚持“心智障碍孩子是弱势群体,肯定不能向他们收费”。也有同伴表达“心智障碍孩子是收获更大的群体,应当向他们收费”。
“我们本来就在做融合教育,如果区分障碍孩子和非障碍孩子,就失去了融合的意义。把它当成一个兴趣班的话,就应该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张盈盈决定,不管对障碍孩子还是对非障碍孩子,都收取一定的费用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这也是无差别的对待。
效果出奇的好,这让张盈盈很意外。还有非障碍孩子的家长向她表达,我的孩子受益匪浅,愿意掏这笔钱。
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原先以志愿者和社工为主的授课模式变成了邀请操作过舞台剧的专业老师来完成,孩子们得到了更有品质的服务。
在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孩子们登台表演毕业大戏。除了收取培训费用,“天才戏剧家”项目还靠网络众筹和售票等方式实现了自给自足。
“造血,是项目常态化发展之后必然要走的一步。前期当然可以靠输血,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等可以扶持你稳定下来,至于你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自己。”这是张盈盈在一年的摸索中学到的。对于融合教育,她是有期待的。
“现在有很多项目在做融合教育,但究竟什么是融合?不是把残障人士拉出去,做一个户外的活动,就叫融合了。那只是让他们走进社会,进入公众视野。做一台剧,里面全是残障人士也不叫融合。”在张盈盈心中,真正的融合是,两个群体之间平等地共同参与完成一件事。
这是一个公益人情怀。但通过这一年的造血尝试,张盈盈学会了不打“情怀牌”:“这条路不那么好走,但总要有人往前探索”。
本报记者 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