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岁:也许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
来源:KnowYourself
18~2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2000年以来学界关注很多的人生发展阶段。它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字面翻译成“正在形成的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个阶段正是许多重要的改变发生的时期。它既不是青春期,也不等于完全的成年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类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处境和挑战。
上一代人,在18~25岁期间,通常已经完成了婚姻/家庭和事业的选择。我们面临的情形则完全不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姻和生育年龄普遍推迟到了25岁以后。成人期该作出的许多承诺和责任都被推迟了,而从青春期开始的、人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和实验,则持续开展。事实上,对这一代人来说,在成年初显期,我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要比青春期更加剧烈。频繁的变化、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
心理学家 Keniston 这样描述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 。
为什么我们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
来源:TED大讲堂
我问人们“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 他们回答说:“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 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 所以这才是最重要的:发短信、写邮件、贴照片、发状态,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向别人呈现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我们可以编辑,就是说我们可以删除,可以修改和润色我们的面容,声音甚至我们的整个形象让它不少也不多,刚刚好。
如今,我们口袋中的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缘于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二、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即使只有几秒钟,他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因而转向那些电子设备。独处像是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解决它。但是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但是它又不仅是一种症状——频繁的联系改变着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它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怕十年
来源:新世相
当我说着“十年后”的时候,觉得一切未解决的问题,都还有解决的可能,一切没实现的理想,也好像总会实现。
为什么我们想到10年前的自己会感到错愕、惶恐,不只是因为已经失去了很多,也是因为忽然发现,那时候我们的承诺、决心,对未来必将会发生的美好事情的坚信,似乎被暂时证明并未实现。我们并没有长出翅膀,也没用举世闻名。连万事如意这点小事儿,都还没做到。
时间对浓度的碾压是很难对抗的。恋人们在墙上刻字,家人们恨不得拍下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国王们则建立神庙和墓碑。人们做得越多,越说明对遗忘这件事有所恐惧。
像卡佛说的那样,大多数人一生也许只有一次机会体验巅峰,然后其他时候不是在等待,就是在回忆这次经历。所以,一旦遇到貌似是巅峰的时刻,人们总恨不得它越长越好,却又不得不承认它很快消失,只会在回忆的过程中逐渐被咀嚼得变成残渣。哪怕是痛苦的巅峰时刻,也会在归于平淡后怀念那种内心的充实感。
我来到你的城市为你放一部电影
来源:单向街书店
随着影像时代的全面到来,对视听语言的阅读与写作,成为新的时代素养,也是我们未竟的事业。这10部影片,有的直接出自作家之手,有的拍摄作家的生平故事,有的用影像本身来传递文学以及诗性。这些剧情片和纪录片一起构成一座迷宫,可以用来寻找文学与电影之间微妙的联系。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深具艺术气质,同时对于时代与心灵的相对运动保持敏感和批判性,你的亲人和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底层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乡的写作如何进行?这些故事不像院线里的商业片和爆米花那么立等可取,却是我们理想中的城市生活、精神世界里的必需品。
如果你碰巧生活或者路过这些城市,请试着抽出一点时间,去拜访一下这些可爱的无私的书店,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