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破坏性的创造到底有多尴尬

陈方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9日   11 版)

    我知道这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游戏,但还是很庸俗地被裹入其中。

    朋友圈右上角的相机标识已经变成土豪金的颜色,点击进去,以“红包照片”的形式发送出去一张照片,朋友圈里就会出现“雾霾照”,微信好友只有发过红包后才能看清“雾霾照”的真面目。1月26日傍晚,很多网友都参与了这场“红包照片”的狂欢。

    “雾霾照”瞬间轰炸了朋友圈,其实尴尬多于亢奋。“雾霾照”的下方明确提示着“有几人看过照片”。发出照片之后的那几分钟,我拼命刷朋友圈,如果没有一个人愿意交钱看照片,那么精心准备的私房照就会孤独地笼罩在“雾霾”中,那场景到底有多尴尬?你热情似火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却无情地被验证出人缘与社交影响力。还好,“有7人看过照片”的提示多少挽回些颜面,经历了“好奇害死猫”的瞬间亢奋之后,我随即删除了照片,开始平静地围观这个游戏。

    微信官方兴致勃勃地声称,通过“红包照片”这一创新的互动玩法,朋友圈的“晒图”被赋予了更生动的创意和情感互动。但经过短暂“尝鲜”之后,朋友圈里的雾霾照下方,“0人看过照片”的记录越来越多——你渴望别人看的愿望有多强烈,被忽略的尴尬就有多严重。

    “平时不想看的自拍照,这次终于自动打了码”,类似的调侃反而成了主流声音。一个基于熟人文化成长起来的社交工具,偏偏要以红包的形式来变现他人对自己的好奇心,变现朋友的友情忠诚度,这也终究只是一个一闪即逝的小游戏。红包是个很特殊的东西,它本身带有很强的情感属性,人情味十足;但红包毕竟也是金钱交易行为的载体,尽管是一场游戏,但“红包照片”游戏规则还是触碰到“看清一个人到底还是要靠钱”的底线。

    人们喜欢用红包交流情感,但不等于人们接受用红包来变现情感。所以,朋友圈里的“迷雾森林”还没有消散,不少网友已经将“红包照片”称之为精神雾霾。明眼人都知道,这一场“红包照片”游戏,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暗战。但是,你夺你的江湖,我守我的情感,如果江湖恶战的法则破坏了人的情感底线,无论喊出的“创意”口号再怎么动人,公道得失也自在人心。

    微信为何会在距春节还有10多天的时候推出“红包照片”?据说是为了抢回因为支付宝拿下春晚而失去的场子。虽然说春晚已经成了国人眼中的鸡肋,但在话题寡淡的冬天,它依旧是一个可供讨论的焦点。

    几日前,央视春晚官方微博公布了吉祥物“康康”的造型,没想到引发了一场“猴腮雷”的狂欢,网络上的吐槽之声铺天盖地。

    原本也没有那么丑。“康康”的设计师韩美林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也是“福娃”的创作者之一。在韩美林的原作中,他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形式,生动表现出“猴”的机灵活泼,整体配色也采用了传统中国风,个性特征鲜明,得到大多数网友的好评。估计韩美林也万万想不到,3D版造型的“康康”成了“变质的猕猴桃”。

    “康康”出世,升级版的“群口相声”在网络中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很多网友好奇“小猴子脸上为何会多出来两个球”。韩美林解释说,小猴子吃东西吃到很多的时候,腮帮子就会呈现出鼓鼓的样子,而这两个球就为了体现这种效果。遗憾的是,3D版的“康康”硬生生长了两个肉瘤。

    一只DNA原本不错的猴儿,被创造性地破坏成一只“变质的猕猴桃”,害得原作者只好出面澄清——“到目前为止,我只设计了一个猴子头的正面图,别的我都没有参与,3D设计方案从来没有看到过。”时至今日,有多少人在乎原作者的“委屈”无从得知,围观者更感兴趣的是,追问“康康”毁容的原因。

    到底谁给康康毁了容?不带情绪地说,“康康”变质,有技术性原因,比如3D建模粗糙,忽视了原本水墨画的特点。有专业创意设计师就指出,将水墨画转成3D有许多做法,比如一些软件都有“水墨粒子”,可以做成水墨画的动态效果。而最简单的方式是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将水墨画虚拟成三维空间,但操作人员必须懂得水墨画特效的意境和味道,需要有丰富的使用经验来调试。而3D卡通形象设计技术和水平一直是我国动漫产业中的一块短板,技术和创意跟不上,产品带来的体验就不会好。

    技术不达标,这只是被吐槽的原因之一。此前媒体报道称,至少有四组“备胎”可供网友投票作为春晚吉祥物,但央视公布时只有这一只“变了质的猕猴桃”。归根到底,网友的话语权被忽视,这才是被吐槽的深层原因。按说春晚是全国人民的,让公众参与、汇集草根智慧,这才是“兴盛”之道。但仅仅“造猴儿”这一环节,公众就难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春晚的地气滋养又从何说起?从表面上看,调侃“康康”丑得让人禁不住多看几眼,实际上这是公众对春晚制作零参与的一种“讨伐”。

    从水墨到3D,吉祥物“康康”动起来了,尽管这种创新中破坏了它原有的灵动与可爱。想一想,如今的“康康”虽然让春晚更加尴尬,但它毕竟吸引了网友的眼球,将网民提前带入联欢的节奏。如果真是一只正常的、全民皆爱的猴子,还会不会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呢?你可以承认它丑得地动山摇,但你无法否认它也算“网红”了一回,而后者,大概是追逐眼球经济的当下最需要的吧。

破坏性的创造到底有多尴尬
召集一群生活家
你有没有在心里默默拉黑谁
小时候,我也有过画家梦
我们生活里需要不致命的温柔
新年计划都是完不成的,但还是很重要
能不能不做人生赢家?
“水军”如何工作,又如何能“捧红”一部影视作品?
随手拍·最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