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几天媒体在讨论“高铁上泡面会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话题,一个好友发朋友圈说,这是一种进步——我很不解,为泡面问题撕得面红耳赤,这怎么就进步了呢?朋友一番话就让我服了:你看,以前春运在讨论什么问题,而今天在讨论什么?以前都是一票难求的怨愤和悲情,深夜寒风里排长队买不到票,千里冒险骑摩托回家,一路站回家挤回家的苦逼,媒体上充斥着这种“买不到票回不了家”的春运悲情。
可现在的春运话题不一样了,已经从当年悲情焦虑地抱怨“一票难求”,悄悄变成了讨论在高铁上吃什么、如何吃得更好、环境如何更舒适的问题——话题的变化折射的是需求的提升,当“一票难求”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后,人们对春运的需求已经从“跪求一张回家的票”变成“能不能让我们的归途更舒适”。
春运到来时我们还在谈论春运,但我们谈论春运时的话题和情感在悄然变化。是啊,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是一种进步。讨论什么样的春运话题,讨论某个话题时的集体情绪,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变化。
当谈论春运时你在谈论什么?以前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可能都是一些负面标签:买票难、黄牛党、拥挤、服务差、如厕难、人山人海、艰难、麻烦——这些标签拼凑出一个悲情的春运画面,让我们提起春运就头疼,快到春运时就各种焦虑。而如今我们对春运的想象在悄悄发生变化,悲情在被快乐、温暖和回家的幸福感所替代。
媒体的报道直接反映出这种变化,以前这个时间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有关春运的新闻很多是负面的、沉重的和愤怒的,买不到票的悲情,对黄牛党的控诉,骑摩托回乡的艰辛,拥挤把农民工逼疯,如厕难把人憋病,等等。如今媒体上已经很少有这种新闻了。
虽然媒体和网友仍在批评铁路部门,逢铁路必骂,但批评的话题已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是义愤填膺地发泄买不到票的愤懑,而是转移到对服务细节的不满,抱怨为什么没有更便宜的快餐、为什么不让泡面、为什么没有更体贴的服务。铁路部门应该理解公众的这种批评,一票难求虽然得到了极大缓解,但人们的春运需求已经远不止于回家,而是更舒适、更快乐地回家。
千里骑摩托车返乡的春运场景仍然出现在媒体上,但已经从当年的悲情,变成了今天的温暖。不再是底层返乡者充满悲情和危险的孤独背影,多方的合力参与让骑行返乡变得温馨。中石化中石油在旅途上为他们免费加油,铁路部门为了缩短他们骑行回乡的路程和减少危险,免费提供摩托车托运和回家的车票。从悲情到温暖,这一幕也许最有代表性。
这种变化,确实体现着这个社会深刻的进步,尤其是交通领域的巨大进步。一代人曾深深纠结和耿耿于怀的“一票难求”问题,已经在高铁的大发展中得到了极大缓解——深陷于“一票难求”中是无法奢谈其他需求的。如今不能说每个人都能轻易买到票了,无法回避一些热点路线和高峰期仍存在一票难求,可正常的交通运力永远无法满足春运这种人流大迁徙的非常状态——高铁极大地增加了运力,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提高了旅途的舒适性,再加上实名制加大了黄牛党倒票的难度,还有服务理念的提升,社会对一些问题的合力解决,悲情不再是春运的底色。即使是一个人的旅途,朋友圈里的分享和互动也让归程充满温馨。
当然还有人们观念的进步,春运到来时不都是挤着回家,而有了主动的分流,有的留在工作的城市,有的把父母接过来,有的举家到温暖的南方度假,有的到国外过年,有的借着这长长的春节假期去旅游——穷时别无选择,当富起来的国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时候,春运也有了更多的另类温暖记忆。
亲爱的你谈春运时不再是谈悲情,悲情春运成为历史,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我们终于可以不必沉重和焦虑,而在谈到春运时谈诗和远方的家,谈亲爱的旅伴,分享旅途的美丽风景和对面女孩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