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张士超,你真乐意带姑娘去闵行吗

沈杰群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9日   02 版)

    最近,一首神曲掀起网民狂欢:《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我正来自歌曲提及的华东师范大学,此处我想反问一句:“张士超,你真乐意带着姑娘去闵行吗?”我在华师大闵行新校区生活了5年半,对此感慨良多。

    12年前,华师大兴建新校区,部分学院搬迁到距上海市中心20余公里的闵行区东川路。高考结束后,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瞥见报到地址,从此获得了一个光荣称号:“闵大荒拓荒者”。当然,和老校区相比,新校区硬件条件棒很多,宿舍有空调,洗澡不必出楼,教学楼、图书馆宽敞明亮。新校区远离大上海的声色犬马,适合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我觉得,在偏远新校区度过的大学时代,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首先是交通问题。学生“进城”,需先坐半小时公交车到地铁站,再坐地铁五号线直到终点站再转一号线,前后至少需一个半小时。若要去五角场(复旦大学等高校所在地),路上时间足够看完一部电影。为接触真正的上海,我只能利用周末一趟趟“远行”,刚穿梭两个巷弄,便得马不停蹄奔回学校所在的城乡结合部。有同学毕业离沪时说,4年下来,也没能对上海形成多深的印象。

    对埋头于实验室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学校位置偏远,或许影响小点,可对社科类学生而言,新校区无疑是噩梦。我们新闻系学生大三开始实习,外出采访,经常需要两小时路程,若回山高路远的学校再写稿,完全不能满足发稿的时效性。早晨7点不到就要起床挤地铁,如果夜里加班,等气喘吁吁爬到宿舍楼已近零点。交通消耗掉一大半精力,何以全力投入实习?

    偏居城市一隅的新校区难以同其他高校、机构交换资源,总是一厢情愿地从外面“求”和“拖”。曾有在外企工作的朋友打算来学校开宣讲会,提供实习机会,谁料一听对口专业学生远在外环以外,立马放弃,他宁可去学院稀少的老校区。学校一些大型活动、学术论坛仍旧放在老校区。我们坐校车赶过去,一驶进郁郁葱葱、小桥流水的园子,感觉全身都被盎然生机激活了:这才是大学的味道啊!

    大一时,沪上某知名书店来新校区开分店,校方免去租金,一些文史哲专业教师也竭力支持,频繁举办沙龙读书会,号召学生读书买书。然而仅靠一两所大学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不可能撑起一座书店的生存。不到三年,书店遗憾关门。有人叹息:闵行依然是文化荒漠。学校周边多的是小饭馆,却找不到一家供师生课余交流问题的咖啡店。我曾去台湾高校当交换生,看到校外整条街的咖啡店和书屋,师生们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心里说不出的羡慕。

    国内许多大学的新校区都有相似怪现象,不知为何,丝毫看不见与校园相配的青春活力。偌大的操场和漂亮的草坪中央,人影稀稀疏疏的,显得很寂寞;学生除了泡图书馆和宅宿舍看剧,找不到更有趣的事情做;老师们一下课,就匆匆赶回市区的家中,师生沟通少得可怜,有不少同学一整学期,只见过导师一面。

    大学的新校区扩大了面积,盖好了大楼,却把学生与城市和各类资源相隔绝,同时忽视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校园文化生态。“张士超”走红网络,谁又知道,华师大可爱的姑娘们被封闭在不可爱的荒地。

大学发展,有没有比“进村”更好的办法
越来越近的大学 越来越远的校区
新校区应该“叫好又叫座”
城市与大学的“摩擦”不只北京才有
我没见过哪所外国大学随便搬迁
张士超,你真乐意带姑娘去闵行吗
别让新校区成为文化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