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2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没有年轻人的乡村将重归寂静

杨三喜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2月19日   02 版)

    从《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到《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这几年,回乡笔记俨然成为春节前后蔚为壮观的舆论景象。回到家乡的知识分子群体,纷纷用笔记录下回乡的所见、所思、所感。

    大多数人看到了故乡的衰败,为乡村感到焦虑,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批评这种俯视,呼吁用平等的视角来描述乡村的变迁。

    我出生在1990年以后,家在湘赣边境起伏的丘陵中间,距离县城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在汽车站,热情的拉客司机一听到我报出的地名,就会悻悻走开。如果说,乡镇是城里人眼中的乡下,那我们那里就是乡下的乡下,我们叫做“冲里”,“冲里人”是乡下人眼中的乡下人。

    我在村里上的小学,后来去了县城上初中,我的绝大多数小学同学留在镇上读初中,这个看似小小的不同,成为我成长过程的关键一步,它拉开了我与小学同学们的差距,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成长轨迹。

    之后,我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而他们中的大多数读完初中或者中专就离开了学校。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他们却早已为人父,为人母,在生儿育女的道路上把我甩得越来越远。

    乡村究竟将不可避免地衰败,还是并没有那么不堪?唱衰农村到底是上帝视角的优越感使然,还是源于对熟悉又陌生的农村景象的忧虑?尽管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十多年前,大多数人还住在湿冷、阴暗的土房子里,而现在砖瓦房早已把它们取代;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村道,早就被改成了水泥路。十年前,一个二手诺基亚手机就很时髦了,而现在中年以下的村民大都用上了智能手机。越来越多的家庭装了宽带,我回家能蹭到好几家的wifi。摩托车早就全面普及,有些家庭还有小汽车。城里有的,这里也能有,物质生活毫无疑问越来越好。

    可是,你如果说乡村在衰败,我也会点头。以前我们村有1000多人,几年前,三个相邻的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人口总数却并不比当年一个自然村的人多,而且还在减少。很少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留在村里谋生,仅剩的几个目标也会有朝一日搬到城里去。年轻人出去了就不再回来,而留下的人年岁日长,将渐渐归于黄土。小时候,每逢村里的菩萨“生日”,会唱几天的大戏,拜菩萨的人、看戏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如此景象已经看不到了。那时,每个自然村都有一间卫生室,小病在家就能解决,而现在方圆十多里都很难买到药。村里的小学也曾书声朗朗,而现在校舍大门紧闭,操场上杂草丛生。

    这些年,村里兴办了七八家黑火药厂,它支撑了这里的繁荣,村民在那里上班,月薪可以达到七八千元,但这却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工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瞬间可能灰飞烟灭。这次回家,我又看到有村民自建了化工厂。城里有的,村里都慢慢有了,甚至工业污染也要有了。

    我的家乡,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偏远乡村中的一个,也许并不能代表广大乡村的全貌。它有自己的特殊性,但特殊之中又能隐约瞥见不少乡村的影子。明末清初的时候,先民来到这寂静的深山之中,筚路蓝缕。200多年过去了,祖民们开垦出来的水田,开始长满杂草。我担心我的村庄又重归寂静,犹如200多年前先民到来之前。那个时候,我的乡愁将安放何处?

乡愁里已然回不去的故乡
故乡终究成不了所有人的想象之地
说起“凤凰男”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没有年轻人的乡村将重归寂静
在文明的冲撞中别让乡愁太缥缈
乡村图景的怕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