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和同伴在爱心墙边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撕下两张写有“爱心拉面”的便条。在饭店收银员马玉的提醒下,他们绕过收银台,直接将便条递到领餐窗口。不到3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免费拉面就到了张平手中。
今年22岁的张平来自甘肃武威,已经在兰州做了3年建筑工人。他喜欢打长期工,因为“工资比较稳定”,然而,在过完年回到兰州的十几天里,张平和他的伙伴们没有找到任何工作。
“我带了1000多元过来,现在快用完了。”张平说,要不是有人提到免费拉面,自己“恐怕这一天都要饿肚子了”。
“墙上便饭·爱心拉面”是指拉面馆在店里腾出一面墙,有爱心人士捐出拉面时,在爱心条上注明谁捐出的几碗拉面,然后贴在爱心墙上,有需要的人只需从墙上取下爱心条交给店主,就可免费吃上拉面。
今年1月25日,田卫海首次在网上了解到新疆“墙上便饭”公益活动,顿时感觉这个活动非常适合牛肉面行业。田卫海与“墙上便饭”活动的发起人亚力坤·奥斯曼沟通协商后,正式在兰州倡议发起了“墙上便饭·爱心拉面”的公益活动。
据亚力坤·奥斯蛮介绍,“墙上便饭”的灵感来自在国外的“墙上咖啡”。“墙上咖啡”又称待用咖啡,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城市的那不勒斯。在那里,人们买咖啡时常常会多买一两杯,留着给较为贫困的人士享用。囊中羞涩的顾客可以问问是否有“墙上咖啡”,如果有就可以不付钱喝上一杯咖啡。
在西北城市兰州,最低价格为6元的牛肉面,仍然是普通民众用餐的首选。2014年,从事过餐具消毒、工程、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田卫海,一头扎进了牛肉拉面行业。
作为活动首发站,田卫海的公司率先捐出100碗“爱心拉面”,并在其后每个月捐出50碗面。“如果每个爱心人士都能在用餐时捐出一碗牛肉拉面,那么受惠者的数量将会非常可观。”
田卫海说,“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模式。商家能够借此机会传播人气,提升营业额。对捐赠者来说,他有了捐赠的渠道。对享用者而言,这个活动很方便,随时都可以享用,而且不限人群。”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墙上便饭”活动进驻了兰州多家餐饮连锁企业,很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纷纷认领拉面、面片、糕点等爱心食品,爱心墙上贴满了爱心条。
让田卫海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得到甘肃本地饭店的响应外,“爱心拉面”活动还吸引了许多东部餐饮从业者的目光。春节期间,田卫海相继被邀请到天津、北京、河北、黑龙江等省市推广此项活动。
“牛肉面本身就有爱心的内涵。很早以前,普通老百姓、穷学生吃不起面,拿一个馒头到面馆里去,老板就会给他一碗汤。”文化学者、兰州演艺集团演艺中心副主任的燕兵说,“这次兰州牛肉面企业借鉴外地的经验,是对早期文化的弘扬。”
收银员马玉全程经历了“爱心拉面”活动。她说,活动发起一个月,饭店总共收到了600碗左右的爱心拉面,其中有300多碗已经被领走。“领拉面的人有打工的、环卫工人和残疾人,但是我们信任他们,从来不问原因。”
有两个食客让马玉印象深刻。其中一位年轻小伙衣着干净,主动告诉马玉,自己刚从监狱出来,手头拮据,只好来这里吃免费拉面。“不过他也就吃过两次。”马玉说。
另一位是流浪汉,夏天时喝过饭店提供的免费开水,这次看到饭店做了“爱心拉面”活动,竟主动捐出了2碗面。
不过,活动开展至今也出现大量便条无人领取的情况。
兰州西关附近一家饭店的店长毛永乐说,他所在的门店总共收到了50多次捐赠,但是爱心墙上的便条只被撕去了20个。在另一家糕点店,共收到了92次捐赠,只被领走了15份“爱心糕点”。
一方面存在便条过剩、无人领取的情况,另一方面,个别顾客却滥用起了人们的爱心。
在一家饭店,经常有自称是附近药店的坐诊专家过来吃“爱心拉面”。据店员介绍,这位老人撕取过七八次便条,但是从未捐赠过。
“他每天能拿200块的工资,你们不要再让他免费吃面了。”老人的同事难以忍受这种做法,甚至劝说饭店不要给他提供“爱心拉面”。目前,店员还没有制止老人的行为。
而在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孟宪刚看来,任何公益活动都不能避免“吃白食”的现象发生,爱心本来就是凭良心的,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有的人可能自己挣钱,但他也会遇到没有带钱等类似的困难,这个活动就是要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燕兵也认为,不论穿着是否体面,这个活动都不应该拒绝任何人。其实,很多背包客、穷游的学生更适合参与这样的活动,他们在需要临时帮助的时候得到了社会的支援,就会把爱心埋在心里。
“将来,他们可以向全社会传达这份爱心,但不一定是以面的形式,面只是一种载体。”燕兵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史额黎 马富春